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为何能笑到最后?
电影,从来都不是速冻饺子,如果你忽略了调馅儿和捏边儿的过程,那么煮出来的味儿肯定不对。几个月编出剧本,大搞流量明星的拼盘,玩玩热门IP,加点特效噱头,狂发新闻通稿造势,然后就能让票房赚到飞起?抱歉,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过年带家人一起看场电影已经成了最受欢迎的休闲项目,可今年春节期间的电影堪称烂片集中营,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相比之下,《流浪地球》算既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了,截止目前已经拿下了超27亿元票房。
到海拉尔后,看得第一场电影并不是《流浪地球》,而是《疯狂的外星人》。13年前,宁浩拍过一部小成本作品《疯狂的石头》,正是这部致敬《两杆大烟枪》的多线叙事影片让宁浩一战成名。
本来对宁导的新片寄予了厚望,没想到看《疯狂的外星人》时,尴尬弥漫了全场,观众偶尔发出的笑声丝毫没有降低尴尬值。
虽然有沈腾和黄渤联手,又有《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在之前积聚的口碑,但最终外星人还是“挂”了。看完后,几个朋友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想发表任何看法,最后悻悻离场。
在走进影院看《流浪地球》之前,率先看到的是全网刷屏的清一色盛赞,这反而让我更加谨慎了,因为网上讨论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吴京与制片方的故事、吴京看完剧本掉泪、拍摄多么艰辛、演员多么敬业、特效制作多么波折,甚至影片都差点夭折……说作品你就说作品,没必要掺杂其他。
成蹊不是虔诚的科幻迷,也不是刘慈欣和吴京的粉丝,所以对本片的评价应该称得上中肯客观。
《流浪地球》的评分我只能给到7.5。它是中国科幻影片的良心大作,在故事、人物、矛盾和情怀等各方面均有创新元素的展现,细节处理亦凸显出剧组的高度用心。毫无悬念,在春节档电影里,《流浪地球》一定能笑到最后。
我尽量不剧透。
真正的大格局科幻片
受制于电影工业水平的不足,科幻题材历来都是中国电影的短板,几乎是每拍必败。另外,咱也不是没拍过大格局的片子,可往往是一沾上“大”就懵,人物僵住了,故事乱套了,情怀也稀碎了。
《流浪地球》是真刀真枪的科幻片,片子里随处可见未来元素、末日灾难和新奇事物的场景,而且它还固执地走了大格局的路线,家园、人类、地球、自救、无差别等大词汇贯穿始终,然而却并不遭人反感。两难相撞居然还能取得出奇好的效果,实属不易。
你去咯吱别人的胳肢窝,对方虽然会笑,但这笑并非发自内心。同理,把观众强行拧哭也是很笨拙的做法,哭完了观众也会讨厌你,让情绪自然迸发才是电影应该具有的最佳效果。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家园情、家国情等多条感情线在该片中交织推进,乱炖却不串味儿,合理却不矫情。
本片依然有展示中国和中国文化强大的桥段,但与战狼1和2有了显著不同,真正的强大不是握着拳头举着胳膊喊出来的,而是透过细节的烘托渗出来的。仅从这一点来说,《流浪地球》已经开了先河。
情到位了还感觉不到煽,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原创度破天荒的高
看中国电影跟听中国音乐极为相似,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经常能在某一天发现,原来它们是“借鉴”了别人的作品,究其原因,想象力不够丰富是症结所在。
刘慈欣,难得的敢与西方科幻争短长的中国人。得益于刘慈欣的原著和监制,《流浪地球》做到了极高的原创度。与过去中国科幻片看完开头就知道结尾不同,《流浪地球》的故事框架、人物设定和矛盾发展都令人颇感新奇。
高原创度可以带来什么?真实的质感和代入感!观影之后,人们会很自然的讨论其中某个不认识但有血有肉的角色,会好奇某些特殊道具是如何打造出来的,会开心的告诉别人自己的家乡也出现在了大荧幕上,会猜测自己在世界末日面前有怎样的表情和行动。
《流浪地球》有《后天》里那样的极端严寒天气,也出现了《2012》里因地壳断裂带来的地表毁灭景观,但你并不会把它认作《后天》或《2012》的表弟,因为流浪地球从内到外都是中国特色的情愫内涵,比如“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你能在影片里找到许多点,那些点都曾经在你的心里爆开过,如今你可以细细体验它们爆开的过程。
用心是最高规格的尊重
逻辑、道具、台词、演员、特效等方面,无一不显现出《流浪地球》的诚意和用心。流量明星,没有。暴露镜头,没有。过度卖萌和耍宝,没有。太大的漏洞和不合理,依然没有。
大到杵天杵地的地球发动机蓝焰喷灯,小到圆形的汽车方向盘,粗到寸草不生的广袤大地,细到宇航服的玻璃和标识,背后都是毫不敷衍的精细设计,甚至能给你一种错觉,嗯,几十年后这些东西差不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空有震撼特效的科幻片无法动人,没有精良特效的科幻片又会降低吸引力,没有人能想到《流浪地球》可以在特效环节做到如此的程度,视觉效果足以媲美好莱坞。冰封的山川、火红的木星、高大上的空间站以及剧烈的爆炸、山体的崩塌,都让人印象深刻。
据称,特效中的75%由国内团队经手完成,另外的25%来自国外技术。
《流浪地球》并不完美,也存在着一系列小毛病,比如剧情有生硬的地方,关键点交代不清,人物形象尖锐但深度不足,个别画面过渡衔接不畅等。不过我想,观众应该能接受这些缺点,能看到这样的效果已经足以令人感动和满意了。有这样的进步幅度,我们愿意包容瑕疵。
最后想提一下过度营销的问题,这简直成了如今电影圈的顽疾,拿出大量资金去疯狂发稿玩命买新闻,有这个功夫好好研究剧本、人物和后期制作不好么?前几年,烂片依靠话题营销实现票房翻身的例子蛮多的,但现在行不通了,观众早已不是几年前的水平了,锤炼作品本身才是正道。
谁把观众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谁用心尊重电影艺术,观众便会支持谁。就这么简单。
(一些视频和音频在这边无法顺畅发布 请移步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路有家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