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让我们越来越善良
本文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网上购物盛行以后,我的90%物品,都选择在网上购买。哪怕一些奢侈品,也会首选这种购买方式。
原因只有一条:电商对诚信的要求更高。
我妹曾经说:网上有假货。
我承认,是有假货,但假货不分网上网下,实体店有,商场有,电商也有,这几乎是和空气中的细菌一样,不可能100%规避掉的事实。但为什么还是要网购,很简单,因为商家的售假成本更高。
一旦卖假货,买家会给差评,在评论中广而告之,这是假货,千万别买,其他买家一见,就会心生警惕,自然,商品就会面临销量下滑。
而平台会根据顾客反应打分,商家信誉好,你会升级;信誉差,被举报,会面临减分甚至封店处罚。
这样说起来,好像没什么了不起。
我得举个简单的例子,才能让纯粹的商业社会所带来的益处更加突出。
有一年,在小城里买一件衬衫。
买回家后,一看,有一件几乎一模一样的,正挂在衣橱里,于是去退货。(在网店,7天无理由退换货)
前后不过两小时,店主翻脸不认,说:不退。
吊牌仍在,没穿没洗,也不退。
加钱,换一件不同款式的,也不换。
我毫无办法,只有认了。
不认怎么办?大吵大闹吗?向媒体举报吗?打12315吗?
少年,你太天真了!
前不久,我弟在南昌某大型家居商场,高价买了一些装饰用的大理石,付了款,给了样图,几天后,商家发过去一堆次品,纹路不对,尺寸不对,说好配的钢筋没有,送货时也没经验收。
但是,当你去和商家理论,结果怎么样呢?
对方各种撒谎和耍赖,横竖就是几句话:不退!不可能!你买的就是这种!
我弟首先向商场投诉,没人管,回应说那是他们店的事,买家付款又没付给商场;
打江南都市报的投诉热线,至今都没有任何音讯;
打了不下十次12315,一周之后,分管的工商局终于有了回音,不过回复的是,他们只有调解的职能,没有执法的职能,也就是说,只有劝一劝,商家不听,他们也没办法。
而商家果然依旧不赔。
我弟年轻气盛,想到了各种极端的报复方式,在朋友圈飚了一句话:当法律和诚信毫无用处的时候,你就不得不使用拳头。
你看,当公平交换不存在时,暴力就会逼出来了。
我妈吓炸了,生怕他邀上一帮小混混去闹大,反复劝他,算了吧,也就几千块钱,就当买个教训吧……
试想一下,这事儿如果放在淘宝或京东上呢?
你可能要说,哪都是一滩浑水,哪都有次品和劣质服务。
但是,我在网上购物长达5年,至今没遇过这么嚣张的情况。
我也买过不好的商品,买过不符合要求的服务,但是,每一种,都得到了诚恳的、细致的、人性化的售后服务。
因为这些服务,我一直相信,相比于实体店,电商更贴近人心,更符合时代发展,更有理由发展壮大。
而现实,也论证了这一点。
今年双十一,天猫一天的销售额就达千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经济体。
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实体商业销售额大幅下降,并连续几年一路下行。
为什么会这样?
我不想过多地论证权力与商业的关系。
我只想说,因为电商比实体经济更自由,权力的控制更少,市场的自主性更大,交换的规则更平等,选择更加多元。
于是,它的运转,会最大程度地实现利他,达成双盈,达成正和博弈,于是,人人都能在市场中,得到想要的东西,获得满意的体验。
Samuel Ricard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 “一旦意识到精明和诚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商人就会远离罪恶。”
因为,商人从不跟钱过不去。
比如说,如果卖注水牛肉,商人就会破产;卖货真价实的牛肉,就会赢得信任,获得成功。
那么,他就会一直卖真牛肉下去,并且,想方设法地,提供更新鲜、更优质的肉。
但如果,隔壁阿毛因为他表叔是个县长,于是,他卖的注水牛肉,被强制派发到各单位食堂,获取了比我更高的利润,甚至被人告发了,也没有任何惩罚,那么,市场就会被破坏。
其他卖肉的,就会想出更隐蔽、更巧妙的鬼点子,攀附各种关系,来达到同等甚至更高的利润。
这样一来,权利寻租就会发生,而罪恶遍地开花,无处不在。
斯蒂芬·平克有一本书,叫《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他的观点很鲜明:商业,使得人类社会的暴力总量越来越少。
用安兰德的话来解释,即:没有交换的地方,罪恶就等在那里。
中国人一直有种轻视商业,鄙视商人的习性,这是因为——
1,在伟光正的传统教育中,我们认识不到,价值产生于交换,财富来自于市场的道理;
2,商业会天然地,带来人的集结,培植起基于契约和社区的自治,这样一来,统治必然会被削弱,这是统治者所忌惮和厌恶的。
但现在,我得告诉你们:商业从不可耻,恰恰相反,文明、自由与和平,都由它带来。
试想,没有出版商,我们如何读书?
没有网络经销商,我们如何上网?
没有服装厂家、餐馆老板、汽车商、化妆品经销商、航空公司、电商……我们如何过上舒适自由的生活?
忽然又想到一件事:
一辆奔驰和一辆宝马,撞上了,两个车主冲下来,火红着眼睛,开始撕逼、对骂,然后开打,打打打打打,一个打了不服气,再叫一帮人打,打打打打打……如此一来,暴力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其中一个人,拿出一把钱,说:主要责任在我,你要多少钱?
然后讨价还价,叽叽歪歪,最后成交!
暴力就会停止。
而商业社会又考虑到出钱人的内心委屈和经济负担,马上推出车险,告诉车主们:亲,你担心吗?你委屈吗?你没有安全感吗?没关系,只要投我们的险,以后车子出了任何问题,都由我们来负责思密达。
这样一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奔驰和宝马在路上撞了,下来,打个电话,拍个照,连狠话都不用说,大招也不用放,就可以挥挥手,和平友好地分开了。
这种和平,是由什么东西带来的?
无他,就是商业。
商业的本质,就是共情,就是契约,就是交换。
这三者,都需要共同的东西:公平。
因此,一个自由的市场,必然迫使人们,在平等互换的原则上,培养出换位思考的客体思维,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进而强化了感同身受的移情能力,于是,人与人,都能最大程度地替他人着想,远离暴力,赢得和谐。
这也就不难理解,越贫穷的地方,犯罪越多;越落后的国家,战争越频繁的原因。
康德提出过永久和平的三大条件,其中的首条,就是自由贸易。
贸易越自由,合法的选择越有吸引力,正和博弈越盛行,商业利益越高,人们就越不愿意去犯罪。
因为,交换就能获得我想要的,我干嘛要拼命呢!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