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于光与影的交汇处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钱大多多多多

说童年像花园的,一般是成人。我认为孩子不会同意。对他们来说,童年以及未来的人生,更像是一座森林,有等待他们去发现的奇异风景,也有躲在幽暗地带的女巫和恶龙。

童话故事《睡美人》里的国王想要为女儿创造一个纯净的,安全的花园。女巫诅咒公主将被纺锤刺伤而忘。他就下令将全国的纺锤都拿来烧掉,并为公主修建了坚实的堡垒。可惜,从未见过纺锤的公主看到藏在顶楼的纺锤,触摸了它。当即倒地而忘。

有的伤,我们是无法帮助孩子避免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那种致命的纺锤存在,那我们要做的恐怕不是烧掉所有的纺锤,而是陪伴他学习与纺锤相处,最终学会独自面对他命运里的那个纺锤。

孩子是在光与影的交汇处舞蹈的人,从而学习如何与自己的,与世界的光与影相处。只有光明,或者只有黑暗都是危险的。

前段时间的心理学讲座上,我听到一个案例。一个女孩从小就是学霸,品学兼优,长相出众,是所有人眼里的好孩子。但这个好孩子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一个混黑社会的人,父母一夜愁白了头发。女孩找到心理咨询师,发现自己是被对方身上那种不同于自己的叛逆吸引。荣格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被社会文化切割出去的部分,成为了阴影人格。在意识上我们可能会排斥它,但实际上会不断用各种方式寻找它。无可救药地爱上具有这种阴影人格的人是一种,另一种就是极度排斥和讨厌某一种类型的人,实则也是在讨厌自己身上的这一部分,这种自我厌恶也是痛苦的。

电影《黑天鹅》就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当我们生命的某一个面向被意识极度压抑时,它或许会变成不受控的另一个无意识的你,就是精神分裂。

荣格说,阴影人格让我们变得更为立体,没有它,我们就只是平面。我们恐惧和害怕的阴影面也是我们创造力的来源,它可以帮助我们突破旧有的文化桎梏发展出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艺术家们都爱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原因之一,孩子们还未被分割得那么厉害。

如果只有黑暗呢?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个孩子,他从小被家人虐待,有了暴力的行为,被送到精神治疗机构。后来精神治疗机构为了检验自己的治疗效果,把他送到了保育院里,让他跟其他孩子在一起。这个孩子已经16岁左右,长期被当作坏孩子,让他无法相信任何成人。他只会用低俗暴力的手段对待别人,这恐怕也是他身边的人对待他的方式。保育院的院长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犯错!惩罚!”他反复交代学校的老师。有一次,他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钱不见了,咬死是这个男孩偷的,于是暴打他一顿,把他扔进了监狱。电影给了在他被押解出门的那段路一个长长镜头,他的背影看起来依然还是个孩子,却进入了监狱。后来被证实,他并没有偷钱,是另一个孩子偷的。但为时已晚。后来学校莫名起了火,镜头切过去,原来是他。他被黑暗吞噬了。

保育院的其他孩子则幸运地多。在以体罚为主要方式的保育院里,一位代课老师出现了。他幽默且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因为学校整体的“传统”,就给他们贴上坏孩子标签,他把孩子们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看待。他理解他们产生暴力的冲动来源于被暴力的对待,也能够理解甚至从他们的恶作剧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他用音乐带孩子自由飞翔。这些孩子还愿意相信成人。幽暗的森林里,出现了一丝光亮。

我一直认为,在还愿意相信光亮的时候,只要那么一丝在生命里出现过,它就会在黑暗降临时指引方向。

大多数孩子可能不会像这个保育院的孩子这样极端。小时候,我的生活是一片荒原,唯一的精神食粮是故事会和电影。是小时候看《第五元素》里面的蓝色外星人唱歌。当她的声音一出来,我惊呆了,世界上居然有这么美妙的声音。一个热情的向往出现了,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好东西呢。

有时候,还可以有不同活法的感觉也能救命。电影《优雅的刺猬》里的小女孩,打定主意在自己10岁生日那天自杀。于是她开始拍家人的生活片,想告诉大家,虽然妈妈是名媛,爸爸是政客,姐姐是学霸,到她感觉他们的生活就像是一只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了无生趣。她拒绝这样的生活,但又不知道可以怎么做,于是开始筹划自杀。直到她发现楼里来的新住户——一位日本老人,以及自己家的门卫。他们虽然地位悬殊,但真实自在地活着。小女孩突然不想死了。她跑去跟妈妈说,我知道我长大想做什么了!我想做一个门卫!

这条成长的森林之路光影斑驳,但孩子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踏上属于自己的英雄旅程。这里我想起了桃太郎的故事。从桃子里跳出来的桃太郎不可避免地飞快长大,不顾家人劝阻要去杀怪。父母能做什么呢?或许就是为我们这位英勇的桃太郎准备好美味的饭团子,让他在森林之路上召唤到足够的力量陪伴在身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