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夜话06】咱要搞个啥名堂

2020-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福哥0075826

听说过“名堂”这个词的,我想大多都是中年或者接近中年了吧?

反正现在很少听到新世纪文化的人们说起。

起码,我出卖自己的年龄,我承认我也是听我的父辈祖辈们在我小时候经常会说起这个词,但后来越长越大,这个词就离我越来越远……

猛然回首,这个词在当下的文化语法里好像已经几乎绝迹了,除了某个行业领域在工作中偶尔会用到之外。

习惯性问了一下度娘,结果显示有这个词,也证明了这个不被现代人熟知的词,在以前确实是存在的。

在百度汉语的详细释意里能查见,“名堂”一词有如下解释:

名堂——

1.  名目;名称。

《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这个名堂叫做‘朝天一炷香’。” 吉学霈 《洛阳桥上》:“还有一只不知名堂的水鸟……也‘咯咯咯’叫起来。”

2.  办法;花样。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一章:“这人是不简单!是有点子名堂!”

3.  结果;成就。

老舍 《女店员》:“政府招考咱们,咱们就得干出个名堂来,不能三心二意!”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光靠几个上过短期训练班的技术员,也搞不成什么名堂。”

4.  内容;道理。

杜鹏程 《工程师》四:“ 永江 有文化,上去一定能讲出名堂。” 马识途 《老三姐》:“这一下他们就认定这里头有名堂,把 老三姐 吊起来严刑拷打。”

另外,根据显示,对上述解释的出处,引证最早的是可以追溯到从《官场现形记》这部文学作品。

但我们都知道文学源自生活,尤其是《官场现形记》这样的类纪实式小说,哪怕是像《西游记》里的“弼马温”,也是来源于真实生活里的场景造词。

(注:弼马温——谐音“避马瘟”,相传早在汉朝时,人们就总结出一个养马的民间偏方——用母猴子的尿和马尿混合来喂马,就可以避免马生病。)

那么,“名堂”真的就是上述百度能查见的意思吗?

《官场现形记》是清朝末年李伯元先生的作品,“名堂”在这部作品以前,真正的含意指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名堂”里头是真的大有名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名堂是中国古代建筑装修行业里的一个专用词汇。直到今天,在设计领域里,还是有不少人能够说的出来——名堂,指的是家宅大门后的一盏灯。

那为什么后来会不断演化,最终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名目、名称、办法、花样、结果、成就、内容、道理”之类的意思了呢?

其实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这个词“大有名堂”的所在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汉人社会对阶级等级的划分是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制的,所谓的“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布衣”等等,都是在这种规制中形成的概括。

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里,人们所处的圈层是有其独特的具象特征的,而这些具象特征也都和每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关。社会普遍接受并且崇尚这种用生活文化去表达的方式,于是,名片拜贴就成了人们自报家门和身份的载体,而名堂则成为了向来客亮明主人身份和地位的途径。

没错,那大门后的第一盏(排)灯,就是所谓的“名堂”,就是主人面向外界的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宣示。

根据主人家的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名堂就会设置为不一样的款式或者数量的灯(笼),同时,还会根据主人家当时所操办大事的性质,给予名堂设置不一样的颜色和造型。

如此一来,无论是谁人造访或者路过,都可以从名堂上一眼看出这个家里是当官的,还是做老师的;是戏班的名角当家,还是市井杀猪的刽子手当家;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那当会儿,主人家是正在操办高中、嫁娶、贺寿这样的红喜之事,还是老人逝世这样的白丧之事。

至于为什么原来的意思现在已经几乎无人能识,这也许就和新旧文化的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断层有关了。从明到清,社会经历的是汉族统治到外族统治的过程;从辛亥革命到改革开放,社会经历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洗练和重生。人们在这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变化之中,已经渐渐失去了耐心,凡事都恨不得一语道破天机来个痛快,所以也就对以前那种“摆龙门阵”的规制产生了排斥和鄙夷的心理,自然而然的,就会把这个词往现在的意思方向去靠。

简单的一句话总结,就是:你是个啥玩意儿?你想捣鼓啥?你就直接说出来,别让人去瞅、去看你搞的那些名堂,咱既看不懂,也不想猜,说了就完了嘛,还搞个啥名堂出来咧?烦

可我想迂腐一下,文化还真得搞点名堂出来才算是文化,也要能把文化说出点名堂出来,那才配叫做文化,不然,如果都那么肤浅的话,不得都让棒子抢了去了吗?

大爷,您说是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