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宋词,女孩的心灵美容读书

明月高楼休独倚/宋词的楼阁

2015-12-20  本文已影响544人  马风
明月高楼休独倚/宋词的楼阁

楼阁,是人们休憩,流连,寓居的空间。又是釋放心思,情绪,感慨的空间。楼阁在,心思,情绪,感慨就在。众多词人心有灵犀的看到了这一点,就不约而同的把它当成喜怒哀乐的載体,视为书写人生历程一片一段的抒情场景。所以,楼阁,常常会出现在词人的笔端,进行乐此不疲地吟咏。许多佳语丽句,联翩涌现,成为杰作中精彩纷呈的一大景观。試撷取几例,以供玩味鉴赏。

1

“黯乡魂 ,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暮遮》)范仲淹曾以名篇《岳阳楼记》,为世人所知。他的词作极少,仅止五首。这一首是一个远在西北边塞的游子,咏叹思乡之苦的词作。

上半阙描画了边陲异地秋天苍茫萧瑟的景色,作为下半阙抒发怀乡情思的衬底。劈面而来的“黯乡魂,追思旅”,凄婉悲愴,心魂迷茫。“黯”与“追”,又导致整夜整夜经受着难眠的煎熬,哪里能寻找到一个美好的梦境,让人睡着呢。

然而,凭借明亮的月光,登上高高的楼顶,企图眺望远方的故乡亲人,可绝对不行。不但一片虚无缥缈,什么也看不到,反而因为是孤零零一人,置身于空阔的高处,更显得寂寞冷清。

无奈,只有以酒浇愁,可是以酒浇愁愁更愁。一滴滴酒水,全都化成了一滴滴思念的泪水了。

显然,由前面的“黯乡魂”,引发出后面的“相思泪”,中间起着衔接支撑,还有提升等等作用的,正是“明月”之下的“楼”,“休独倚”的“楼”。把它当成这首词的词魂,未尝不可。

2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江南柳》)

这位词人,因为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的名句,被昵称为“张三影”。其实还有“无数杨花过无影”,“隔墙送过秋千影”等等,称为“张多影”才是。

这首词没有“影”,倒是有“楼”。他调换了性别角色,以一个淑女的口吻,倾诉了对远行爱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文笔委婉细腻,酷似女性,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里摘录的是下半阙。心上人早已经走了,可仍有几缕放不下的牵念。太阳西下,弯月升起来,趁着月色,急匆匆踏上高楼,还要痴痴地再多看上几眼。

无论怎样凝视,根本见不到人影了。空落落之余,心里却激荡起一股强烈的愿望。出走的人啊,我甘心像清亮的月光那样,无尽无休无私无悔的,撒落在你的身上,伴随着你,走到天涯海角,一刻也不分离。真情犹如披肝沥胆,让人实在的感受一番撕心裂肺的感觉。

刚说过的范仲淹那首,也有高楼,也有月光。然而,两篇作品,彼此不能相互取代,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这也是诉说离情别绪的词作。选择了一个与心情特别契合的季节,秋天。

未选录的上半阙,集中展现的是夜间,那份煎熬一般的苦思苦想。这下半阙,时光已经从夜里转换到清晨,地点也从屋内转换到屋外。

开头一句,就是担负着承上启下的转换作用。“碧树”原有的鲜活亮丽色彩,由于“夜”,“风”,“凋”,的摧残,变得黯然失色了。很明显,这番外在的景致,其实是内心景致的具体化。由于别离,拳拳之心,也受了“摧残”,也“黯然失色”了。

被这样的心境促使,孤身只影上了楼,一眼望穿了长亭接短亭的漫漫长路,但只见长路不见人。

眼睛看不到了,那就红雁传书,写封信寄过去吧。但是,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条河连着一条河,可往什么地方寄呢?

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的情思,全由“高楼”滋生出去,蔓延开来。

4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涯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㤛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柳永的词,被广泛传诵。“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很好的证明。

本篇也是以秋天景色为吟咏背景,倾吐漂泊天涯,渴盼归返的思念旧土之情。

上半阙,以“雨”起兴。一连串的“潇潇”,“暮”,“洒”,“洗”,把“雨”描写得气势恢宏壮丽。

接下来也是一连串的“凄紧”,“冷落”,“残照”,色彩一下子就暗淡下来。这些,恰恰是他落笔的重点,也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

归路遥远,归期无定,归心似箭,孑然一身栖居在楼舍里,该是怎样的焦灼不安,辗转反侧。

放眼四望,原来的“红”与“翠”,在“衰”在“减”。曾经“冉冉”繁茂兴盛的一切,如今尽都“休”矣。只有滚滚向前的江水,默默无言地依旧流淌着。此中,蕴含着丰富的对人生世态的体验,特别是感悟,好像惊涛拍岸,很是发人深省。

下半阙进入了“归思”的主题。家园难见,却能想到“佳人”伫立在“妆楼”,也在瞭望,竟然几次把他人的木舟,当成是我返回的船了。我哪里能回去,也在楼里呆呆地出神呢。

前面的“残照当楼”与后面的“妆楼颙望”,两个“楼”形成的鲜明映照,思归和盼归的心心相印,就活灵活现了。

5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

晏几道是词家晏殊的小儿子。论者都认为,他才华横溢,却“陆沉于下位”。“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于是放荡不羁,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了。

这首词,呈现的正是 一幅及时行乐图。

起头两句,描画了五彩缤纷绮丽豪华的场面。“彩袖”可见陪伴者的妆束,也可想象出她的身份,甚至姣好的容貌。“玉钟”是珍贵的器具,也能想象出场所的富丽堂皇。“殷勤捧”的服侍动作,与“拼却”相呼应。而这一切,全是铺垫,渲染,最终落笔在“醉颜红”这个焦点语句上。

酒足饭饱,意犹未尽,载歌载舞的重点节目开场了。“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对丈工整,词语精美,又简易平白。不止在这首词,即使在全部宋词,乃至所有的诗词歌赋中,都堪称光彩夺目的名句,千古绝唱。

这场行乐的高潮,无疑在“舞”与“歌”上。而“歌”是助之于“舞”的,“舞”才是真正的高潮所在。于是,“楼心月”的“楼”,成了推进高潮的坚固基础。无“楼”,所有的那些,都自然要“低”了,“尽”了。

6

“燕子楼空 ,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苏軾《永遇乐》)

作者有个题记,“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可见是 一首怀古之作。

上半阙,即写的是“梦”。现在引用的是下半阙的后几句。苏軾自称“天涯倦客”,望乡难归。却看见眼前的燕子楼,已经“空”了,曾经住在里面的美人盼盼,早已不在人间,谁知道去了哪里。

紧接着,以“楼”为中心,“燕”与“空”,又交错出现了一次,借助这样的强调,吟诵出“古今如梦”的怅惘和感慨。

随后再将“梦”作反复,提出发问,哪个会觉得是“梦”呢,有的倒是新的旧的恩恩怨怨。最后,思绪来了个飞跃。从怀古,到眼前,再想到之后的“异时”。

那时的人们,夜色朦胧中,面对我建造的“黄楼”,也能像我此刻想到了“燕子楼”,想到 盼盼,生发出无限感叹,也想到我,也会有一番感叹吗?

由“楼”而“空”,而“梦”,而“浩叹”,一气呵成。

7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应该是李清照早年的词作,抒发了对远行在外的爱人的怀想之情。

“武陵”与“秦楼”是两个常见的典故,用仙人与世人的浪漫情爱,暗示了夫妻之间的琴瑟和谐,以及情爱的美满。这就深化了思念的真挚和深切。“人远””和“烟锁”,渲染出人去楼空的凄惨景象,留下了惟有的孤独落寞。用的是他人的典故,实则是对自己心境的剖露。含蓄中显出的是透彻。

于是,只好整日用深情的目光,凝视着那条长长的归返之路。可眼睛里,看到的是一片苍茫,是深深的惆怅。“楼前”那条无知无觉的流水,反倒有了灵性,对我充满怜悯同情,看透了我的心思。它能觉察到,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两眼里,又增添了长长的愁思。

词中一连用了两个“楼”字,叠加反复,承载的分量由此更为厚重了。

8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

这是以一个女性的口吻,倾诉着对远方未归人的思念。作者把《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及唐代诗人韦庄的“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很巧妙的化入词中,形成了新的意境。

之所以“新”,就在于以“楼”作为关键性的纽带,把“草”(春草,芳草)“春愁”,“王孙”(指代所思所想的人)串联在一起了,“楼”显示出重要的统领作用。

杜鹃一声声啼叫的“不如归去”,是“不忍闻”。见到骤雨淋落梨花,急忙“深闭门”,不忍见。这两个“不忍”,对于揭示纷繁的的心境,也是细致入微,深切感人的。

但是“楼”,引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反应呢?——“空断魂”。“魂”,那可是藏在心灵深处,控制精神状态的无形主宰,“听”与“见”要听从它的调动。所以“魂”一旦出现了“空断”,那人该是什么样子?而韦庄的“正断魂”,与“空断魂”相比,“空”的内蕴更具体,更丰富,大大胜过“正”的。

9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徘徊,别语愁难听。楼上栏杆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周邦彦《蝶恋花》)”

一首送别词。前面略去的几句,已经点明了是在清晨为友人送行。深夜难眠,枕头上的泪水,还湿迹未干。

此刻,拂晓的冷风,把两人的苍苍鬓发,吹得益发花白刺眼。人生自古伤离别,何况都已年迈,真的是见一面少一面了。于是紧紧牵着手,你一句我一句,说得再多,也离不开一个“愁”字。

带 着“去意”,要走的,终于上路了。人影模糊了,渐行渐远,赶紧转身登到楼顶。

可是,友人踪影已经融入茫茫天际,没办法辨识。见到的只是闪闪烁烁的北斗星辰,还有听到了从远处传来的鸡鸣。

离别的路线,由屋内转到门外,最后止于“楼上”,一步步向前,向高推进。情感的抒发,也是一步步向前,向高推进。到了”楼上”达到最高点,感人的力量也随之全都释放出来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