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阅读关于教育
这里面有管家关于教育培训机构政策的分析,觉得不错。
昨天还思考过一些国家关于教培行业整改的政策,觉得是利好。我的两个娃都没上辅导班,因为孩子不感兴趣 ,我也没有强迫他,也不想这么卷。因为我自己带娃没有上班,也不想增加额外的教育成本,觉得生活处处可以教育,自己引导,还增进亲子关系挺好,希望父母能多参与孩子的成长,品格,习惯远远胜过成绩。很多时候,我并不担心成绩落后,因为自己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
但是也会焦虑,周围的人都在上辅导班,也担心这个暑假豆豆没有上辅幼小衔接会不会小学落后,孩子不愿上,我心里也觉得快乐的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更重要。虽然写字,算术落后,但是没有停止一起探索知识,我觉得孩子的思维和想象都是不错的。
真正上学了,可以帮忙做复习巩固,查漏补缺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必要现在拔苗助长。
在玩中也可以学,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是快乐的。
我也希望教育能够回归家庭和学校,像过去一样。国家的政策是利好的。
课外时间但是接送孩子,家长辛苦,孩子也辛苦,虽然提高成绩,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真的有利吗?我觉得教育应该要慢下来,这样有利于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我真的觉得在娃身上使劲,不如在自己身上使劲,自己成长了,眼界宽了,给孩子更好的引领。
现在网上资源这么丰富,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丰富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
跟着自己的节奏,而不是随着大家一起卷啊。
一句话,孩子的应试教育水平靠学习能力和方法认知,孩子进入社会之后的综合水平靠家长资源和主动认知。
应试教育高考之前,当下教培能做到的事情是,将一个孩子从40分弄到60分水平,最多70分。你倾尽所有,估计可以将一个考不上大学的孩子送进一本。这是它的价值。
但如果想要孩子从60分到90分,特别是从90分到100分,靠的一定不是课外补习了。真的做过课外教育行业,真正当过老师的人应该对此深有体会。
让孩子有战略的学习能力举一反三,对方法有系统性认知,更为主要的是,对“为什么学习”产生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再辅以天赋(记忆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这才是让孩子成为前3%的重要东西。
这些,商业化的教育给不了你,要从生活和父母家庭,好老师那里不断磨出来,甚至要和孩子自己的成长能力相关。
而到了社会里,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已经不仅局限在教育分数上,和他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各个模块的拆解有关。如何做生意?生产和销售分别的结构?政治经济实业的循环关联?对这些的理解往往来自于长年累月的工作,还有家长的资源灌输。到这个阶段,之前的应试教育做多提供的,也就只剩下理解力与自律能力了。
商业化教育最多只会让孩子保持在97%人里面的前50%
而让孩子成为那3%的人的方式永远是父母自己,再加上基因和运气,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