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科技巨头们,是如何被新物种击败的?
2016-10-02 本文已影响43人
梅晨斐

文章的灵感,来源于刚听完的一期播客,A16Z今年3月13日刚上线的节目《Disruption in Business... and Life》。内容是Startup Grind活动的现场录音,两位嘉宾分别是:
- Marc Andreessen:A16Z风险投资基金 创始人
- Clayton Christensen:哈佛商学院教授 破坏时创新之父
两位嘉宾交流的过程中,Christensen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大意如下:
"传统的商业领域,你会乘着一家公司主营业务疲软,发起攻击希望击倒对方。但破坏式创新,传统的巨头在他们的主营业务方面都表现良好,并没犯什么错误。可能只是在对未来的判断上,出现了迟疑或错误,等到觉醒时已经晚了。"

我们回看过去60多年,硅谷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不断涌现的那些科技巨头们。会发现,几乎每10年就有一家全新的巨无霸公司诞生,以全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和传统巨头公司竞争,颠覆传统的习惯和做法,逐渐抢占市场,成为行业第一。
换一个角度,以生物学为例,某一物种的领袖,例如狮子,并没犯什么错误。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养成新物种的成本不断下降,周期不断缩短。巨头(狮子)可能还没注意,突然回头一看,一个更庞大的新物种(恐龙)已然在身后。

面对破坏式的创新,应该如何应对?
- 自己养新物种:从小开始培养,这就是孵化器做的事情。
- 拉拢新物种:在新物种还没长大前认作兄弟(战略投资)和同学(财务投资)。
以Google为例,成立Google X内部实验室,是为了自己培养新物种,成立Google Ventures和Google Capital是为了拉拢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