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神游纪古建筑

情迷意大利——充满神迹的伟大建筑与艺术

2019-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HeyMarjorie

大约在两年前,你要是和我熟识,多多少少应该听过我放话出去,说苍茫的天涯才是我的爱,我的一生一定会投身于大江大海、广袤的草原、神秘的沼泽、茂密的雨林、无垠的沙漠,充满未知和冒险的南美洲和非洲是我首选的旅行目的地。大自然的无限以及美好,让人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心事,在巨大的自然奇迹中产生一种被降服,被震撼之感,从而崇敬自然并反观自身的渺小,并不断重塑自己的世界观。

然而(你看,凡事总有这么个然而),2015年10月的敦煌之行,竟然成了我旅行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美丽祖国的西北边陲小城敦煌,我竟然对千年以前的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跨越时空的爱恋。

在莫高窟的一整天,现在回想起来都还像是个梦。不眠不休的在窟里呆了接近6个小时,不知疲倦的守在自己想看的洞窟门口,屏气凝神的听每一幅壁画、每一个彩塑背后的故事。西魏、北魏、隋唐、西夏、宋元时期艺术的不同艺术风格就像画卷一样在眼前不断转换,面对各朝代工匠们不可想象的创造力,那一天的我几乎处于痴迷和失语状态。

从莫高窟回来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从那个梦里醒过来,开始大量翻阅和石窟艺术相关的书、文章、介绍,沉迷在那个绚烂的、难以用语言形容的艺术世界里。从未追过星的我,27年来第一次对一件事情产生痴迷之感,这让我感到吃惊:好像之前对自己的认识并不完整——原来我可以摆脱长久以来的工具属性啊,原来我也有“属灵”的潜质可待发掘。

从那以后我便调转方向,开始在旅行中更多地关注宗教、艺术、人文,去了吴哥窟探访失落的吴哥文明、在云冈石窟继续追踪中国古代石窟的神奇、到印度找寻拉贾斯坦邦和印度教的奥秘。

也是在对佛教、印度教有过粗浅认识之后,我发现在宗教版图上还有一大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基督教对我来说仍属未知。于是,2017年3月23号,我来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最重要的国家,也是天主教核心国家——意大利,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艺术、宗教体验之旅。

ps: 本文不会按照流水账的方式来记录每天的行程及攻略,对于旅行细节也不会涉及,而仅仅就意大利的建筑、艺术、宗教、人文和趣事聊聊自己的见闻和思考,因而不具备普世意义上的参考价值。希望了解非常详尽的攻略者,请移步蚂蜂窝的精彩攻略文章。


拥有世界五大教堂之三的国家

意大利在欧洲可算是个奇妙的存在。呈靴子形状伸入地中海腹地,曾经作为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见证了屋大维、凯撒、君士坦丁征服世界的伟大功绩;也曾经在中世纪孕育出了北方的伟大城邦: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热那亚共和国;更是在15世纪开启了改变世界文化进程的文艺复兴运动,伟大的艺术天才们在这片土地上施展才华,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遗产。

而自拜占庭时期开始,君士坦丁大帝“米兰赦令”的颁布,象征着基督教这一曾经被打压的宗教正式开始被认可,自此大规模在欧洲传播,并为其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伟大的教堂开始修建,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教堂则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的米兰大教堂,它们也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建筑特点和价值,占据了世界五大教堂其三的重要位置。

1. 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s’ Bacilica)——庄严之美

圣彼得是耶稣的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耶稣回天国前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彼得成为了天主教的首领,他来到罗马传教,后来,罗马的皇帝为了嫁祸天主教,放火烧了罗马城,然后归罪于天主教,并处死了彼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纪念彼得而修建的。

作为世界第一大教堂、天主教最重要的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是由米开朗基罗和贝尼尼修建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宝”:米开朗基罗以万神殿为原型建造的穹顶、他唯一一个有落款的雕塑《哀悼基督》,以及贝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及宝座。

一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瞬间就会被它的华美、精致和严肃震慑,产生窒息感。这座古典主义的教堂可以同时容纳6万人,充满了繁复的雕刻、花纹、壁画、人像,可谓是一步一景,令人叹为观止。高耸的穹顶、巨大的青铜华盖、在灯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的黄金宝座,每一处细节和布置都让人置身于宗教的庄严气氛之下,配合着弥撒时响彻大殿的颂歌(光荣颂)和长明灯摇曳的烛光,更是让人肃然起敬。

2. 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优雅之美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翡冷翠的标志建筑,也是我此行最喜欢的一座建筑。这座由红、白、绿色大理石组成的哥特式大教堂以其无比伦比的穹顶(Duomo)而蜚声于世。

登上乔托钟楼,巨大的橙红色穹顶马上跳入眼帘。她是如此活泼、圆润,让我舍不得移开视线。在翡冷翠全城整齐的同一色系红房顶映衬下,她显得更加亭亭玉立,甚至显现出介于少女和少妇之间的,孤傲却又温柔、孑然而又优雅的气质。外部的马赛克红砖让她在时间的打磨下,呈现出了略显粗糙的磨砂质感,在阳光下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温暖气息。

尤其喜欢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故事。精通古罗马建筑的工匠布鲁内列斯基(Brunelleschi)在设计圣母百花大穹顶之时,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而是采用了鱼骨结构,从下往上堆砌而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布鲁内列斯基没有画过任何草图,全凭头脑中的测算,就将这个高达91米,最大直径45.52米的穹顶建造出来,仿佛这座穹顶早已生长在他的心中一般。

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天主教的建筑体系中,圆顶和集中式的平面一直被视作异教的标志而加以抵制。工匠在建造穹顶时几乎是不顾教会的阻挠和禁令,这座伟大的神迹才得以与世人见面,也让她成为了抵抗教会专制的自由精神灯塔。另外,复杂的结构和建筑工艺、巨大的规模,以及有别于传统古罗马和拜占庭式的完整表现整个穹顶的技法,让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在整个西欧绝无仅有,作为文艺复兴独创精神的代表而流芳百世。

3.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 神秘之美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历经5个世纪建成,是米兰的象征。代表纯洁的白色的大理石、135座尖塔、6000多座雕像共同组成了这座教堂,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座尖塔上都有神像。而这些高耸入云的尖塔既整齐又参差,犹如茂密的塔林一般直插天空,构成了哥特式建筑独有的,神秘、哀婉、崇高的宗教意象。

早八点的米兰大教堂游客寥寥,教堂外的广场上,小商贩们推着车,刚刚开始准备一天的劳作。胖得飞不起来的鸽子稀稀疏疏的在地上觅食。游客们三五成群,趁着清晨熹微的光线,享受着大教堂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偶尔有穿着讲究的上班族拿着咖啡,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和略显懒散的清晨时光形成了轻微的反差,却也平添了一丝活力。

走进空旷的教堂内部,深褐色的主基调、带有繁复花纹装饰的,极高的教堂立柱、整齐的拱顶、宽阔的走廊、位于教堂正中的红色祭台、古老的管风琴,以及墙壁四周镶嵌的斑斓的彩色玻璃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神圣的气氛。晨光透过彩色玻璃折射进教堂,或明或暗,或深或浅,斑斑点点的光纹聚集在一起,既分散又集中,既散射又聚焦,成为了大教堂哀婉而又神秘的气质主要来源。

登上教堂顶部则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在蓝天的映衬下,白色的尖塔显得温柔和平易近人许多。教堂顶端的金色圣母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整个米兰的共同标记,象征正义与仁爱。行走在错综复杂的石头森林中,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宗教建筑通过气氛的营造,给人带来的飞升之感——线条在眼前不断延伸,仿佛世界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到永恒之美。


文艺复兴和天才的故事

在这次成行之前,和朋友谈到过文艺复兴。中学的时候就从教科书上学到,14世纪,它兴起于城市化程度相对成熟、经济繁荣的意大利。中世纪的欧洲加强对人精神上的统治,强调严守各项教规教律。而经济的发展和精神的黑暗形成了强烈反差,人们开始在既有思想体系范围之外,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个人自由的新思想,以摆脱教会统治,重新回到对“人”而非“神”的关注,倡导人性中最本质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于是一批艺术家开始进行探索,以复兴古罗马、古希腊以“人”为主的艺术哲学为核心,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纸上学来终觉浅。当我在乌菲兹美术馆无数的中世纪无聊的神学人像中迷失,突然偶遇波提切利的《春》那一刻,才真正发现文艺复兴的伟大之处。延续了数世纪的中世纪绘画都集中在同一个主题:圣母和圣婴(Madonna and Child),人像扁平,无透视,用色谨慎、单一,题材局限。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发现眼前黑压压的都是一群没有表情、没有情绪、没有人格的面具,他们似乎很想说服观者,教会是伟大且崇高的,也是唯一值得追随的精神领袖,但是他们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动作却又无不在抵抗这一点。所以当人物形象饱满、动作舒展、线条流畅、表情生动、色彩热烈、构图和谐的《春》于不经意之间出现在眼前时,好似一切被乌云所笼罩的世界突然焕发了生机,沉睡了几百年的世界开始苏醒,挂着画的那一小块区域好像突然被打上了聚光灯,让我的视线再也无法脱离它的光芒。

如果你读过西方美术史,就会发现,艺术是在修正中不断进步的:从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基督教美学,再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无不是对前者的推翻和修正,也是在相对矛盾和对立中寻找微妙的平衡。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更迭、兴衰、演进,美却始终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存活下来,并展现出千变万化的魅力。

也许正是因为中世纪的黑暗如此漫长,才让文艺复兴的那一束光变得尤为珍贵吧。

提到文艺复兴,还不得不提的是文艺复兴“三胖”(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除了达芬奇留下来的画作较少之外(唯一看到的主要作品是收藏于乌菲兹美术馆的未完成名作《博士来拜》),其他两位的作品真是让人看了个爽。而在此行之后,我也秒变一枚不折不扣的米开朗基罗“迷妹”。

在学院美术馆门口排了整整两小时的队,只为了看一眼米大神最珍爱的作品《大卫》。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在房间拐弯处,他突然出现,全身被一束从头顶天窗投射下来的柔和光线所笼罩,让他的线条更加明朗、流畅。据说米开朗基罗把他所有的爱情都给了情人大卫,在这座比想象中大很多的原作面前,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卫身上的每一条肋骨、手臂上凸起的血管,以及跟随动作而变化的肌肉线条。细细围着他走了好几圈,第一次感受到男性的身体之美、力量之美、阳刚之美也能如此纯粹。

当你以为他只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雕塑家的时候,他却用四年的时间证明,世界上最优秀的画家之列,他也同样不会缺席。

梵蒂冈博物馆的西斯廷小堂(Sistine Chapel)穹顶壁画《创世纪》,是由教皇克利门托七世委托米开朗基罗绘制。米大神花了四年时间,在挑高极高的教堂穹顶上,创作了这幅以《圣经》旧约中,神创天地故事为主题的惊世巨作,画作面积共达600平方米。天花板全幅分为中心画与其他装饰壁,中心画区一共有9幅画,三幅一组:《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

由于西斯廷小堂不允许拍照,所以在百度上找了一些图片供大家感受:

在西斯廷小堂的祭台壁画,是著名的《最后的审判》。1536-1561年5年间,年逾古稀的米开朗基罗再度受命,爬上几人高的架子,独立创作完成。这幅巨大画幅的壁画里共有超过400个人物,虽然是圣经中的传统题材,但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构成和谐有机的整体,画家为此想必也费尽功夫。这幅137m*122m的巨大壁画中的人体互相纠结在一起,色彩自上而下从明亮逐渐转为灰暗,地狱中的无数人像表情或扭曲痛苦、或挣扎彷徨,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西斯廷小堂参观的时候,我几乎是张着嘴,呈呆若木鸡状瞪着满眼的壁画接近一个小时。和在莫高窟受到壁画穿越时空的召唤不同,在小堂里感受更多的是震撼。曾经设想过人类的力量和智慧所能达到的极限,但当自己实实在在地站在人类艺术史上最为优秀的天才和他穷极一生的才华所造就的奇迹面前,一切的感受和情绪似乎都显得无法被描述,也有些微不足道。

还真是幸运啊。在我至今为止的人生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些瞬间:被一本书深深的打动;被大西洋上的缓缓落日感动;被莫高窟巧夺天工的壁画和彩塑所召唤;被人与人之间缔结的,短暂却又深刻的情感所连接;被巨大的艺术奇迹所震撼。朋友曾说过,我喜欢的书都是关于在混沌人生中找寻光亮的,而恰巧是这一个又一个让人无法忘记的瞬间,才让我能够不断在混沌中继续前行,在思考的过程中修自我、修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从思考中获得存在的意义。


一点迷思

前年的莫高窟之行,让我看到了许许多多令人痛心的文物流失故事。20世纪20年代可能是一个典型:军阀过境,文物出口变得合法。各地军阀政府将文物卖给外国银行和古董商,换取贷款或武器枪支。著名的莫高窟藏经阁故事也类似,藏于洞中的4万本经书,都是经愚昧的王道士之手,落入了伯希和、斯坦因手中,并漂洋过海,成为了西方博物馆的著名馆藏。而发生在莫高窟和王道士身上的文物倒卖故事,也不过只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个缩影。

如果文物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物品,而不去关注文物的精神和文化属性,那么它就很容易被转卖、被放弃。

这也是此行让我感受最深的地方。不管是在梵蒂冈博物馆,还是在乌菲兹美术馆、学院美术馆,这些西方博物馆对于艺术的郑重态度,对于艺术中所流露的情感的珍视,都让我敬佩不已。曾经几度前往中国,在文物贩子手中购买过文物的柯雷利和怀履光曾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传记中写道:“我在这些文物里寻找我自己”。

那么,当我们反复痛斥西方帝国主义对我们的文化剥削时,是否真的有人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和文化研究,往往需要需要外国学者去开拓?即使当初没有伯希和、斯坦因,没有柯雷利和怀履光,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又是否真的能够在一个把文物当做物品的价值体系里,扛住各朝各代的随意损坏和处置,依然保留住它们最初的光芒?

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