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文海每天写1000字

此人智谋匹敌郭嘉,曹操却从不听他的计策,只因为他的姓氏太特殊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65人  范维c

有人认为,若郭嘉不早死,曹操或许能统一全国。然而在曹营中,有一个谋士的智谋能够匹敌郭嘉。他料人料事极其准确,几乎从未错过。然而与郭嘉相反,他无论出什么主意,曹操都不会听从。这个谋士为何不能像郭嘉一样受曹操信任呢?这就要从他的姓氏来说起,因为他姓刘!

刘晔,曹操阵营中重要的谋士,也是汉室宗亲。刘晔投奔曹操后,他的智谋得到了后者的信用。曹操经常给刘晔发信函,询问他的意见,一夜甚至达到数十封。虽然曹操重视刘晔的意见,但从来没有真正信任他。

此人智谋匹敌郭嘉,曹操却从不听他的计策,只因为他的姓氏太特殊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讨伐汉中的张鲁,并一举克之。于是,刘晔劝说曹操,顺势讨伐蜀地的刘备。汉中是西川的门户,而刘备又新得此地,民心不附。如果立即进攻,刘备必然战败。然而曹操却说:“人贵在知足,得陇望蜀就太过了吧!”就这样,曹操错过了一举平定蜀地,彻底击溃刘备的机会。数天后,曹操后悔了,准备去攻打刘备。但刘晔却说:“现在打就太晚了,刘备已经有防备了!”

直到曹操去世,刘晔都没有获得重用。曹丕继位后,他仍然是“言不听,计不从。”一次朝会上,曹丕问群臣,刘备是否会为了荆州和关羽,对孙权发动战争。群臣们皆认为,蜀国元气大伤,刘备肯定不敢开战。只有刘晔说:“刘备和关羽感情深厚,一定会为他报仇。”因此刘晔建议,魏国应当早做准备,趁吴蜀交兵之机,去趁火打劫。然而曹丕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正当吴蜀交战正酣的时候,孙权的“降书”就到了洛阳。听此消息,曹丕、群臣皆拱手相庆。然而刘晔却泼冷水说:“孙权之所以称藩,是因为他受到蜀国的压迫,国力空虚,绝非真降。我们应当立即派军队兵临江表,将吴国一举灭掉。吴国一灭,蜀国也会完蛋!若今天纵敌,日后必后患无穷。”然而在兴头上的曹丕没有听从刘晔意见,反而将孙权封为吴王。

不久后,孙权击溃了刘备。吴国胜利后,果然对魏国傲慢起来,让曹丕勃然大怒。随后,曹丕亲率兵马,大举伐吴。然而刘晔却说:“吴国刚刚获胜,士气正盛,不是南征的最好时机。”然而曹丕头脑发热,就是不听。之后曹丕带兵到了江边,发现孙权早有防备,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回到洛阳后,曹丕感到十分没面子。因此他不仅不向刘晔道歉,反而把刘晔骂了一顿:“爱卿的预测可真准!但你怎么不把你的智谋用在平定吴蜀二贼之上呢?”

刘晔先建议曹操平定蜀地,后建议曹丕趁乱灭掉吴国,这两条计策都是能改变三国格局的,然而曹操和曹丕都没有听从,留下千古的遗憾。不仅如此,曹丕还强行甩锅,怼他了一发,由此可知刘晔的内心有多痛苦和挣扎。

除了这两个关键计策外,刘晔其他的建议也没得曹氏君主的听从。例如刘晔认为魏讽和孟达是小人,必然造反,应当杀掉,然而当权者却不听。最终,魏讽在邺城造反,而孟达在上庸作乱。其后,辽东军阀公孙渊杀死叔父公孙恭,夺取了政权。刘晔建议曹叡立即讨伐公孙渊,否则辽东必然生叛,然而曹叡也不听。之后,公孙渊果然于景初元年(237年)叛魏。

看看吧,就是这样一位睿智的谋士,却被自己的姓氏耽误,生不逢时,可惜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