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逐梦者——粉丝的沪江网校培训历程【青椒计划】朱旭东教授:乡村学校的教室文化

乡村教师的“教育自信”从何而来

2017-09-23  本文已影响845人  互加计划_陈嘉谊
乡村青年教师的教育自信养成—朱旭东教授

乡村青年教师如何拥有教育自信、如何在基于乡村资源的利用中创新自信的养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教授的精彩演绎让乡村青年教师醍醐灌顶。乡村教师肩负着提振乡村教育的使命、承担着乡村家庭走出大山的梦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育自信非常重要。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专业课程第二讲,与万名乡村青年教师共享思想的盛宴!

万名乡村教师与北师大研究生同上一节课

《中国教育报》曾在今年年初“两会”期间指出:“教育自信是一个让中国人敏感的话题。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把文化自信提到了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样的高度,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难有教育自信;同样,没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也很难持续。

那么,当我们将视野折返乡野间,那些“一个人的小学校”其中教师如何建立教育自信?今天,我国仍有111420所学生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而且大部分小微学校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山区县。虽然面临规模小、资源不足等诸多发展难题,乡村小规模学校却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他们的教育自信从何而来?

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老师的讲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们山村当然和城市的条件不能比,我以前也一支队山村学校的教育存在一些偏见,但就在今天,我觉得我那些偏见都是错误的。山村有专属于山村的教学资源,是自己没有去挖掘,没有从生活中去发现。其实,我们山村孩子们比城市的孩子优越的多,可以切实的感受许多城市孩子体会不到的大自然的知识和乐趣,比如下田插秧,清明采茶,秋天收谷,可以下到小河嬉戏摸鱼,可以从小草树木的变化来判断一年四季的变化,真实的了解到四季变换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而且山村孩子更加淳朴,他们不被手机电脑所束缚,也不被来往如流水的车辆所限制,可以畅游于大自然,将学到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身为山村教师的我,真的是幸运的,我也愿意打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坚守山村,为山村教育奋战,穷尽一生。

——沅陵096潘晓敏(85楼)

畅游于自然、畅想于乡间,这并非孰优孰劣的教育场景,而如来自湖南沅陵的潘晓敏老师说,“山村有专属于山村的教育资源”。

这让我想到在去年“美丽乡村-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课程时,我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种芸豆”,谷雨播种、寒露收获,用自然笔记记录这一年豆子的成长,这是一门贯穿全年、全国参与的课程,孩子们于自然间感受生命、文化、知识、生活的紧密联结,这是教育的幸福。


春去秋来-我与小芸豆的成长故事_腾讯视频

大家好,我林西县第三小学的任雅楠,我2008年就已经毕业了,在沈阳呆了5年,兜兜转转回到家乡赤峰市林西县,2013年在寄宿制代课,2016年考上了林西县第三小学,现在教三年级数学。

朱老师说我们要体验孩子们,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其实我们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县城都可以利用你周围的资源,就和数学里讲的就看你有没有带着发现的眼睛。首先我想说我很喜欢我的学生,因此我的学生喜欢也喜欢我,我带着他们去踢球,带他们上课。记得我刚去寄宿制代课时,数学系毕业的学生去教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科学,可是我还是认真的去备课,带着孩子们去做实验,当时他们那没有实验室,于是我从家里把瓶瓶罐罐带到教室里,孩子们的眼睛都带着光,就连高年级的孩子眼睛里都是放光的,我也是真正懂了教学相长。

也由于我的认真,在学校缺了一位英语老师的情况下,想到了我,于是让我转教英语,所以我想生活就看你对它的态度。后来再遇见到我教过的这些孩子他们说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我们现在除了写科学作业就是写科学作业真无聊。我听了先是高兴,后是悲伤,高兴的是学生们对我是认可的,悲伤的是我们的教育是怎么了?科学课多么有趣的课呀!

最后对自己说的是:别忽略了眼前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也有无数颗充满智慧的星星

——林西045任雅楠

当任老师用动情的文字写下“孩子们的眼睛都带着光”的时候,不由地眼眶有些湿润,我仿佛置身在这样的科学课堂中,带着孩子们用双手启迪智慧。

年初二月份,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起,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城市学校尚且忧心忡忡,遑论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起到兜底教育公平重要作用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了。

课标明确细化了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内的多个“学习评价”维度,在最后这一维度中要求培养小学生具有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恰恰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的“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非常契合,这是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最直观的诠释,而这同样是乡村教育中迫切需要实现、保障和完善的教育优质均衡。

乡村,可以有更生动的科学教育!

今年二十一岁,我为我是一名乡村教师而感到骄傲自豪。自信的老师便是最美的老师,自信的老师才能教育出自信的学生。正如朱教授所说,乡村是“穷区”,这个穷区指经济穷区,并不代表教育穷区。随着互联网时代发展,极大程度地缩小了城乡教育之间的距离。并且乡村能通过网络学习很多城市化的教育教育模式,与此同时。乡村教师能借助周边的自然资源创造出乡村特有的教育模式。

——镇雄125赵艳(914楼)

朱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这个刚入职两年的特岗教师感触颇深。记得一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讲的是100以内数的组成,在布置作业时,我基本上是跟着城市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去准备100根小棒,完全没有想到他们哪里会有100根小棒。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带来了100颗玉米粒,100课红豆粒,100颗瓜子粒,却还怯怯的问我:老师,这个可以吗?我被孩子们深深震撼的同时,就想到他们和城市他们不一样,我错误的把他们等同了。听了朱教授的课,我知道农村的孩子该有属于他们的特色教学,源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最自然的教学!

——白银平川057李霖波(915楼)

赵艳老师和李霖波老师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乡村特色教育”,乡村不是“教育薄弱”的代名词,而更应该因其各方面的独有性,去创造更有特色、更生动的教育模式。在我回顾此次乡村青年教师的思考分享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当以在城市化的教学方式回到乡村小校去教育孩子们时,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不一样”。朱旭东教授在此次的分享中解答了这样的困惑。

的确,当我们拥有“更合适”的教育时,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拥有更好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继而不断在此过程中养成教育自信,教师自信将促进学生自信,会真正带来教育的自信。

毕业之后分到我的初中母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担任班主任更是给了我很大的挑战,班里学生参差不齐,有很优秀的,也有很调皮捣蛋的,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眼里的所谓的差生,有的在小学时候学习很好,后来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出门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他们开始厌学,开始抗拒课堂甚至抗拒老师,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他们其实很乐于表现自己的。初二那年学校开始采用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交流,我发现这些所谓的差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参与的兴趣很高,很乐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在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然后提问回答这样的模式中这些孩子根本不会去思考不会去参与,看着他们在课堂上的笑脸,我觉得自己能身在这样的集体中很自豪,身为乡村教师,虽然没有城市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只要肯用心去发现身边的各种资源,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同样可以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会宁410曹婷婷(994楼)

大学毕业后,我义无反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选择做了一名正宗的乡村教师,如今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虽然我们学校比不上繁华都市的高端大气,却也没有像大山里的学校那般贫穷落后。然而我却始终觉得自已并没有立足乡村教育的实际,将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今天听了朱教授的课后,可谓是茅塞顿开,他简直就是在我的教学之路上树起了一座灯塔,为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是呀,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花香鸟语,蝉鸣蛭叫,春华秋实,小河潺潺,炊烟袅袅,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切风光,都可以走进我们的课堂,而这些正是城里孩子的生活里所稀缺的。所以,作为乡村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像朱教授讲的那样,积极发掘身边的资源,借助这些资源成就学生,发展自己,为成长为一名最美乡村教师而努力奋斗!

——陕县2271薛桂菊(1171楼)

所谓的“差生”和“贫穷落后”并不是绝对意义的,正如曹婷婷老师说“身边的各种资源同样可以使课堂丰富多彩有滋有味”、薛桂菊老师说“乡村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正是城里孩子生活里所稀缺的”,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在思考中分享了这样的观点,在我认为,这同样是乡村教育自信最重要的基础,我们一直在鼓励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更宏观的乡村教育也是如此。

走进寝室,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感知他们的苦与乐。天气凉了,叮嘱他们多带些衣服;河水上涨了,护送他们过河;父母外出打工了,教他们学会照顾自己;他们遇到疑难问题了,帮他们解决……我们要尽自己的一份爱心,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爱心。 虽然我们生活也很清贫,不能给孩子们太多物质上的支助,但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依靠。

“既然选择了在黑板前的站立,你就选择了一种永恒的姿势、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默默无闻、光明磊落的情怀。”只有抱着一颗强烈的爱心去工作,才不会觉得工作的疲劳和倦怠。抱着一颗爱心去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好,我们就能在烦杂的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

教师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精神风貌和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活动,甚至我们的每一个眼色、一个动作、一副表情、一种发型、一身穿着,一种嗜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我们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就是为孩子们将来的行为负责。

——天祝274马永莲(1160楼)

若乡村教师没有教育自信,何为乡村孩子点亮心灯?若乡村孩子没有教育自信,何为乡村教育夯实基石?师者,并不仅仅“传道受业解惑”, 更是学生心中的一把尺、一杆秤,是“优秀”的标杆。

最后我节选了来自甘肃天祝马永莲老师的分享,“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点亮和启迪学生的心灵”。她说,“抱着一颗爱心去工作,我们就能把工作做得更细、做得更好,我们就能在烦杂的工作中找到职业的幸福和快乐”,其实,教育自信,并不难。我们共勉!

教育自信养成 我们一路同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可以帮助社会觉察到它的问题”……可以“培养出‘完善的人’,这种人可以自觉地争取他的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社会具有人性作出巨大贡献。”

感谢朱旭东教授的精彩演绎,一个小时的课程实在让众多乡村教师感到意犹未尽,深入浅出的分享不仅解答了困扰乡村青年教师的问题,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构建独特的乡村教育模式,乡村教育可以是“小而美”、“小而优”,更好地实践“因材施教”,培养教育自信。

所以,当再次提到数千年前孔子就开始“实践”的“因材施教”时,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即为“儿童的差异性”。下周三(9月27日),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副教授一起“走近儿童,认识差异”,探讨乡村儿童教育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敬请期待!

走近儿童,认识差异—钱志亮教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