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国潘收录的好文章、诗词歌赋

【修身】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485人  e526e2ebbba8

【日课十二条的规定由来】

曾国藩年轻时有很多恶习,被很多琐事分心,像现在的键盘侠一样。

有一天他当然回家听到有人喊菜市口杀人了。曾国藩非常兴奋,他就往菜市口跑去看杀人,快走到刑场的时候,他非常懊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翰林院的学生,为什么一点小事都能引起自己的情绪呢?」于是他回到家里开始反思。

他反思自己吸烟的行为,他非常爱吸土烟,有15年的吸烟史,11年的戒烟史,每次都像开明星发布会一样,向亲朋好友宣布自己要戒烟了,结果没多久又会变回老样子。这天他思考了一天,思考自己多年的行为,思考为什么自己戒烟没有成功。然后他找出自己的烟具,用榔头把的烟具全都砸毁。终于戒了多年的烟瘾。然后就写下了著名的《日课12条》

【第一条】 主敬,整齐严束,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曾国藩日课第一条

释义】01.有敬畏心,生活中要有仪式感,晨昏定省,祭祀祖先。02.没有事的时候把心收回来,精力聚起来。不要被琐碎的事,比如手机上各种朋友圈各种明星八卦,分散精力。03.在应对事情时就能专心致志,没有杂念,像八九点的太阳一样强有力,势如破竹。

专诸刺王僚】专诸是一个杀猪的屠户,历来谁都不怕,只怕老婆(惧内的由来),他说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早由来竟然是屠户)。

春秋末期 吴国的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欲杀吴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听闻吴王僚爱吃烤鱼,专诸特地去太湖边学做烤鱼。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吃烤鱼为名,邀吴王僚来府中做客,吴王僚明知道有诈,但他禁不住美味烤鱼的诱惑,带上贴身高手,穿上两件软甲去赴宴。

专诸端上烤鱼,例行全身检查后放专诸通过,专诸讲烤鱼放到吴王僚面前,从鱼肚子中取出一把匕首(著名的“鱼肠剑”)刺向吴王僚,吴王僚看见匕首大惊失色但没有躲过。专诸被吴王僚的护卫刺穿身体,但他还是用尽全力将匕首刺穿两层软甲杀了吴王僚。

史称为“刺王僚”、“专诸刺王僚”或“鱄设诸刺吴王僚”,后更成为中国 京剧传统剧目。此后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葬于苏州阊门内,以“专诸巷”以纪念。

专诸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一说为“五大刺客”)之一。

专诸刺王僚就是一个说明主敬的故事。无事时专诸安心学习烤鱼技术,等到刺王僚的时候,他便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势如破竹,全力将吴王僚刺杀。

【第二条】 主静,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小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曾国藩日课第二条

释义】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求一是功效。要求每天抽出半个时辰(1小时)练习静坐,功效是达到专注不杂感受内心世界,凝神聚气像鼎一样。

儒释道】儒释道都讲究静坐观心,儒家不拘泥形式,佛家讲究坐禅(双盘),道家讲究打坐(双盘)。

医家,武学也讲究双盘。双盘可以拉伸筋脉,使两大主脉任督二脉都打通。医家还有「筋长一寸,寿延一年」的说法。

曾国藩的静坐】曾国藩的老师是晚清著名的理学大师唐鉴,曾国藩以前言行较差,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他也讨厌自己的行为,但又不知怎么办。他向老师唐鉴求教,唐鉴很器重曾国藩,他教给曾国藩静坐之法。

曾国藩每日静坐,打仗期间有时忘记静坐陷入焦灼,很焦虑时他重新静坐,几日后恢复精力重新投入战场,击退敌军。

【唐鉴介绍】唐鉴(1778—1861)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自幼就勤奋上进,学习如饥似渴。
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1840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
  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继承了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开创的洛学学派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创立的闽学派,和清代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誉。当时许多知名学者都曾问学于他。对曾国藩一生行事、修身、做学问都有深刻的影响。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畿辅水利备览》等

名家看静坐】朱熹要求学生每天半日学习半日静坐。王阳明对待最顽劣和愚钝的学生,最后采取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学会静坐,不久都有进步。

现代科学】粒子科学研究,我们发现的世界只有5%--10%,没有被发现的世界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也是没有被发现的,是极其丰富的。

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的,叫科学。还未知的,叫玄学。(郦波老师语)

想入非非】佛家讲究坐禅,禅要达到一种状态,坐禅时要求「非想,非非想」,即不是想,也不是不想的状态。“想入非非”最早出自此处。即冥想要求的不要胡思乱想,也不要睡着了。

【第三条】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曾国藩日课第三条 早起

释义】早晨要早起,天刚亮就起,醒来后不要贪恋床铺。

早起】估计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需要在早晨这段时间凝聚。早起意味着要早睡,符合养生。

【李鸿章早起】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人,是曾国藩平生最得意的门生,而李鸿章自己也向来以曾国藩衣钵传人自居,据说曾国藩死后,李鸿章的口头禅就是“我老师曾文正公如何如何”。可见,他和曾国藩的关系确实不一般。

李鸿章年轻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没考上,于是他在父亲的建议下,就拜到了曾国藩门下。因为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也就算是同学了,古代称为“同年”,所以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成了曾国藩的学生。

事实上,曾国藩对这个学生是非常器重的。李鸿章据说长得是“南人北相”,身高一米八,能文能武,年轻时胸怀大志,自命不凡,曾经自比是西汉时扫荡匈奴的名将霍去病。他参加科举之前写过一组诗,其中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在当时尤其被人传颂,所以曾国藩尤其欣赏他的志向远大。

但曾国藩也看出来李鸿章跟自己年轻时一样,也有志大才疏和浮夸不实的毛病,所以后来李鸿章改投别人为师的时候,曾国藩也没阻拦。

后来,曾国藩湖南起兵,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拜到他的门下做幕僚。李鸿章开始想自立门户,学曾国藩办团练,可总是被太平军打得很惨。后来,不光是李鸿章,除了曾国藩的湘军,其他办团练的都被太平军给打得死的死、逃的逃,眼看着都成不了什么气候了。这时候,李鸿章想想没办法,还是来投靠曾国藩。

曾国藩看李鸿章来了,就像当年李鸿章要走一样,也没拦着他,就很爽快地把这个当年的学生收作了自己的幕僚。

李鸿章确实聪明,他出过一些点子,连曾国藩也为之钦佩不已。另外,李鸿章的文章写得特别好,笔头功夫了得,所以曾国藩的很多公文都是让李鸿章来处理。因为曾国藩很器重李鸿章,这时候还是比较年轻的李鸿章也就不由得有些飘飘然起来,再加上他本来就是曾国藩的学生,所以在湘军中,用现在的话来说,他还是蛮跩的。

李鸿章是安徽人,曾国藩是湖南人,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湘军大多数都是湖南人,这一下作为安徽人的李鸿章立刻在曾国藩的幕僚中就显得特别独特了。

对于安徽人李鸿章的独特,曾国藩大多可以容忍,但唯有一点,曾国藩坚决不能容忍,而这一点说起来也让人难以想象,不过就是——睡懒觉。

李鸿章喜欢睡懒觉,他一般都是晚上处理公文或者写东西。这个习惯也很容易理解,事实上就我所知,很多知识分子都习惯熬夜。好像确实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写起东西来才能才思泉涌,熬夜写东西大概可以算是知识分子的“夜生活”。

李鸿章也这样,晚上熬了夜之后,早晨就起不来,就喜欢睡懒觉。事实上,讲到后面我们会知道,曾国藩作为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他也喜欢熬夜读书写文章。但他是大知识分子,所以跟一般知识分子不一样的是,他晚上熬了夜之后,早晨还是一大早就起床,一般早晨六点左右他就起床了,而且终其一生,这个习惯都不变。

那么,为什么他又能熬夜,又能早起呢?

这个疑问我们暂且放下,先看看他是怎么看李鸿章的能熬夜和不早起的。

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后,主要学习的对象是明朝的戚继光,特别注重抓部队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他的纪律要求中有一点跟其他部队都不一样,就是要求部队所有将士寅初就得起床,也就是早晨五点多钟就得起床,而且六点左右就得吃完早饭,然后有仗打仗,没仗训练。

一开始也有很多人受不了,说打仗的时候起早点也就罢了,不打仗的时候也起这么早,这不是折腾人嘛!

可曾国藩要求很严,他认为湘军主要都是湖南人,他自己也是湖南人,而湖南人的特点按曾国藩的说法,就是“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后来,湖南籍的歌唱家李谷一老师也特别喜欢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也说过,这是湖南人最引以为豪的特点。

曾国藩认为我们湖南人不怕吃苦,早晨起得早,是苦了点,但这对湘军是必须的。所以他要求部队在六点左右就要开饭,所有人都必须得早起。

这一下,李鸿章这个安徽人可就受不了了,他们家从来都没有这么早起的习惯,所以他对曾国藩这个要早起的规定十分不习惯,开始还强忍着照章执行,实在熬不住,就撒个谎,说自己病了,能偷回懒就偷回懒。终于有一天,也就是李鸿章越来越被曾国藩重视的时候,也就是李鸿章自觉地位越来越不一般的时候,他终于不请假也不想那么早起床了。

事实上,他这天倒不是成心想偷懒,只是因为冬天天冷,等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已经过了部队的起床时间了,于是他想反正已经迟了,那就不起了,再多睡会儿吧!那个暖烘烘的被窝,在冬天的早晨,实在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留恋的地方。于是,李鸿章就躲自个儿的屋里接着睡。

可刚准备舒舒服服地睡这个回笼觉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敲门。

李鸿章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大早,谁会来敲他一个幕僚的门啊?所以也没起床,躺在被窝里就问是谁敲门。

门外的人回答说是曾大帅的亲兵,奉曾大帅之命请李鸿章去一起吃早饭。

原来曾国藩有个习惯,为了督促他手下的人早起床,规定每天早晨他和他手下所有的幕僚都要共进早餐。也就是大家集合好了吃食堂,这样一个都不能少,谁也落不下。

李鸿章一听曾国藩让人催他起床吃早饭,立刻就觉得很丢脸,心想这会儿我再去,大家不是看我笑话嘛。所以他就大声对门外的亲兵说,说自己今天头痛,早饭就不想吃了。

听了这话,这个亲兵也就走了。

亲兵一走,李鸿章踏实了,心想不就一顿早饭嘛,不吃就不吃了,能混个懒觉,怎么着也比大冬天爬起来吃这个早饭强啊。现在谎也撒了,曾国藩肯定也不等他吃饭了,自己这个觉总算可以踏踏实实地睡好了。

李鸿章想得挺好,觉得少吃顿早饭、多睡个懒觉又不是什么大事,肯定不会有人管他。可老天总不遂人愿,他刚要睡着,又有人来敲门。

李鸿章有点火了,大喊一声:“大清早的,还让不让人睡觉啊!”

结果门外那位虽然没明说不让,可意思却很坚决地回答了李鸿章的疑问。还是刚才那个亲兵,又回来了,听见李鸿章在屋里嚷嚷,结果他很冷静地回答说:“大帅说了,今日必定等齐幕僚们,才吃早饭。”

李鸿章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看来自己这觉没法睡了,曾老师的意思是如果他李鸿章不起床,不一起去吃早饭,曾老师和所有的幕僚就都不吃了,就都等他一人。

李鸿章毕竟寄人篱下,吓得赶紧向温暖的被窝告别,连个告别仪式都没有,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跟着亲兵来到了食堂。到了食堂一看,果然,曾国藩和所有的幕僚都坐在那儿等着呢。

曾国藩看李鸿章进来,神态很平静,一如平常。李鸿章一落座,曾国藩拿起筷子就吃饭,所有的人才跟着一起吃饭,李鸿章也只好端起碗来跟着吃。问题是吃饭归吃饭,跟往日吃饭时曾国藩喜欢说说笑笑不同的是,整个早饭过程,曾国藩一言不发。他是大帅,他不说话,谁还敢说话,所以“只见人吃饭,不闻吃饭声”,连平常那位把稀饭喝得吸溜响的都把这顿早饭改成“默片”了。所以这顿早饭的场景,那简直就是前苏联的一部著名的影片——“这里黎明静悄悄”啊!

李鸿章想想,这可都是因为自己睡懒觉来晚了,才把这顿早饭搞成了默片的场景,所以吃归吃,心里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过了半天,曾国藩终于放下了筷子,他突然站起身来,对着还在喝稀饭的李鸿章很认真地说:“少荃,你既然来我幕中,我就有言相告,到我这里来的人,都得守一个‘诚’字!”

说完,曾国藩拂袖而去。

据说,李鸿章端着个碗,站立当地,一时呆若木鸡。

要说曾国藩的这个实践教育效果真是出奇的理想,自此以后,李鸿章痛自反省,再也不敢睡懒觉了,而且后来,再也没有在个人习惯上被他的老师曾国藩指责过。曾国藩也因此认为,后来的李鸿章无愧于自己曾门真正的传人。

曾国藩强调“血诚”

那么,我们会奇怪,曾国藩为什么不让李鸿章睡懒觉呢?人家李鸿章后来不是说头痛了吗?不是等于补了病假条了吗?而且曾国藩教育李鸿章,只说必须要守一个“诚”字,这和他说的败人两字在傲、在惰,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叫要说到曾国藩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了。

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知道,曾国藩的生活年代主要是1840年前后,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耻辱、最为沉重的近代史的开端。这时候,西方列强入侵,晚清政治腐败,四方起义不断。曾国藩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所谓“家国天下”,欲求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生的人生理想。但面对时局,曾国藩的认识是:

“天下滔滔,祸乱未已,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诚朴,道之以廉耻。则江河日下,不知所届……不若自习勤劳,犹可稍求一心之安。”(《曾国藩全集·家书》)

这话是说,天下乱了也罢了,比天下乱了更为可怕的是,当时全天下的人心也乱了,当官的只知道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商人只知道唯利是图、一味官商勾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百姓也只能随波逐流,普天下哪还有什么人讲究君子之道!所以救天下之急,务必要正本清源,要有二三君子,以诚心来面对天下,以图给世人以示范,从而渐渐地改变全社会的风气。要不然,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要彻底完蛋了。曾国藩说,我不能敢叫日月换新颜,但我可以做这样的君子,从诚信开始,一点一滴,勤劳努力地做好自己,以求无愧于社会,无愧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诚”对于曾国藩而言,是他欲纠正天下风气的根本。他讲究对人诚、对己诚、对上诚、对下诚,一个诚字不够,他强调说要“血诚”,就是把“诚”的程度推到了极致。

要做到诚,就必须防范两个字,也就是他说的“败人抹你黑”的两个字,即傲与惰。

这一点就是从个人人生塑造的角度上来说的了,所以也就成为他家训中的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僚中的地位渐渐重要起来,也就渐渐有点恃才傲物的苗头,这是什么?这是傲!他又生于官宦之家,吃不得苦头,早晨睡懒觉,看上去无伤大雅,但却是标标准准的惰字在作怪。所以虽然只是治李鸿章睡懒觉,曾国藩却以一个诚字来教训他。而李鸿章当然知道曾老师这个“诚”字背后的人生意义,所以听了这番教训之后,如醍醐灌顶,并痛自反省,自此以后才焕然一新。

对于这件睡懒觉被骂的事,李鸿章后来从不讳言,他回忆这事儿的时候,曾跟他的好朋友刘秉璋说,我李鸿章拜过的老师多了,但没有谁能像曾老师这样,随时、随地、随事都能给我这么重要的人生教诲!

可见,李鸿章真不愧是曾国藩的好学生,而曾国藩也真不愧是李鸿章的好老师。师生如此,才叫相得益彰!

【第四条】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看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释义】01读书的不二法则,读经典要精读【经典书经过历史时间的考验,具有大智慧。精读才能把书读透读懂,变为自己的知识】

02一本书没有看完不看另一本书【总想着读新书不能静心理解书的内容】

03东翻翻西看看,徒劳无益,只是在为他人活,不能沉积自己的思想。

04每天至少看十页。

曾国藩日课第四条 读书不二

曾国藩买书

古代科举考试曾是多少人的噩梦,李贺、张继、蒲松龄、范进等等很多人都魂断科场。

曾国藩在23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比他父亲曾麟书早了20年。后来曾国藩又参加了乡试中了举。顿时信心大增带着家里给凑到的钱,提前大半年兴冲冲的从湖南跑到京城,准备参加第二年的科举考试。

第二年会考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他落榜了。恰逢皇太后60大寿,于是每三年一场的科举会考,照例增加了一次。曾国藩继续呆在京城准备考试了,结果再次又落榜了。

曾国藩收拾起行囊,准备绕远道走到江浙,然后再乘水路回湖南。一来为了散心,二来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见闻。当行至江苏境内的时他花光了所有积蓄,只好特意去江苏睢宁借钱。江苏睢宁的知府易作梅是湖南人,与曾国藩的父亲和祖父都有交情。

易知府留曾国藩住了两天,从曾国藩的谈吐和教养中看出曾国藩绝不是池中之物。不等曾国藩提就借给他一百两银子。【当时知府一年规定的年薪只有40两,后来曾国藩自己在京城做大官一年俸禄也才80两】。临别又赠送了几两碎银。

曾国藩带着一百两巨款在金陵(南京)游览山川观察地形【冥冥中似有天意,天平天国在金陵建立,曾国藩恰好详细观察过金陵,日后又凭一己之力灭了太平天国】。之后,逛到一家书肆,看中一本精刻版的《二十三史》。那个店家似乎会算卦一样,要价一百两,死活不便宜。要是别人顶多在书店里翻几天,过过瘾就行了。曾国藩这个书痴的毛病犯了,他一咬牙用一百两买了这套精刻版的《二十三史》。

一大堆书放在一起,比他的行李多多了。此时曾国藩已经身无分文,当时正值春末,曾国藩便将随身携带的棉衣都拿到当铺里当了提前过起了夏天。然后走水路用船把书和行李运回了湖南。

到家之后,曾国藩向父亲说了两次落榜,并且将借来的一百两银子买书。然后等着被父亲责骂。但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买书是件好事,我乐于为你还清债务,但只有一点,你不要忘了自己买书的初衷。”自此,曾国藩认真研读《二十三史》,两年后终于一鸣惊人考中进士,成为湖南曾家史上第一个进士。

曾父的教育

01.曾国藩两次落榜归来,自己心里本就难过,又担忧家人责怪。但曾父并没有提这件事,只提读书的事,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巧妙地化解了曾国藩心中的担忧。

02.曾国藩花了一百两的巨资买了一套书,政府并没有埋怨他乱花钱,反而说买书是好事,乐于为他还钱。没有打击曾国藩学习的热情。

03.钱已经花了,曾父没有多提,只是告诫曾国藩要记得买书的初衷,要他认真读书。

【第五条】 读史,廿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曾国藩日课第五条 读史

【释义】要多读史书,每天读十页《二十三史》,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间断。

古人认为读史可以明智(明志)。一来启迪智慧,二来确立志向。社会前行的规律,一方面是从经验中总结,另一方面是从现象中总结,历史中既有现象又有规律,所以读史,可以明智。

【唐太宗读史】

唐太宗是个特别爱读历史的人,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对大臣说他读了一则西晋何增的故事:司马炎夺取曹魏的帝位,建立了西晋,称为晋武帝。自建立晋朝以来,晋武帝骄傲自满,每天上朝,不与大臣们谈论国事,只谈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一日何增下朝回家后满脸愁容,他的儿子问他今天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吗?何总回答说没有什么,是大王和以前一样在朝堂上谈论些鸡毛蒜皮的闲事。儿子不解,问他既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为什么要满面愁容。何增对儿子说:“阿绍啊,大王不关心国事,整日与大臣们闲聊,国家不久将危矣。你上可以尚可以免遭杀身之祸,但你的孩子们恐怕就要遭逢乱世了。”果然过了几十年,战火四起,西晋很快被灭了。

大臣们听了个个夸赞何增有远见,智慧…

唐太宗开口说话,我看不见得吧。我觉得这个何增是个不忠不义之人,他身为天子麾下大臣明知国家将有难却不当面向天子进谏,而是到退潮之后回到家里才发表高谈阔论,没有做到为人臣的本分,是为不忠。

大臣们正在反思自己的言行,唐太宗话锋一转,又听说你们总说魏征以前是我的死对头,现在经常当面进言,说他是爱出风头。如果没有他。直言进谏,那么我们岂不是要步西晋的后尘了?这次以后大臣们个个直言进谏唐太宗才开辟了贞观盛世。

【毛泽东读史】

毛泽东读书的时候很多人都到国外去学习国外的,只是毛泽东没有去吸洋墨水,而是通通透透的研究历史,后来抗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才能。

【第六条】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

曾国藩日课第六条

释义】01.记知识笔记。每天学习一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记录与好友思维碰撞交流后的内容与感悟,分为德行、学问、艺术、经世济民、思维方式等多个方面。

02.态度端正。需认真记录,字迹端正。

03.记日常行为笔记。每日所做所言所想都需记录。

曾国藩记日记

曾国藩曾因自己苦恼陋习太多而向老师唐鉴求教,唐鉴告诉他用静坐之法寻找内心的和平。但一开始练习静坐并不顺利,曾国藩向师兄倭仁求教,倭仁告诉他一个写骂人日记的方法——专写骂自己的话。

曾国藩第二天就开始写骂自己的日记,坚持了几十年,只在年纪老迈被病魔缠身眼睛看不见时停了二十七八天。

他的日记就像一部东方的《忏悔录》。

他在日记中记录自己去好友汤鹏家里调戏好友小妾的事,骂自己禽兽不如。写自己过年去朋友家团拜看到朋友安排的众多妻妾“目屡邪视”,眼睛都不够看了,心里淫邪的想法。

记日记的好处

记日记的目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探索内心世界,与自己和解。

魏晋时期学者殷浩曾感慨,说自己40岁前一直以为人生是不断与世界周旋,40岁之后才悟到人生其实一直是「我与我周旋」。

记日记本身的积累与坚持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匠人精神,不断地打磨自己的人生的过程。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第七条】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曾国藩日课第七条

释义】不忘记自己的已经掌握的、熟悉的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名人不忘修炼技能

李菁转行当相声演员也不忘打快板。

董卿每天不忘诵读诗文。

曾国藩坚持写诗文

曾国藩每日为写文章不断构思,斟字酌句,对思维方式的改变、性格的培养起了很大作用。曾国藩很注意语言的锤炼,使得他的表达越来越幽默风趣。

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时,总揽四省军政大权,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一方诸侯了。
一次一个叫李元的,写了份请求报告之类的公文,让人送到曾国藩的大营来。这个李元只是县里的团练把总,不过是个七品芝麻官,可李元递交上来的公文,居然用的是“移”体文。移,是一种平行公文,也就是相同级别的部门之间互相交涉的公文文种。李元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送到曾国藩这儿的公文,居然用这种平行公文,那要是故意的,岂不是想跟两江总督曾国藩平起平坐?所以曾国藩的手下一看都很紧张,这要是按行政工作处罚条令,这个李元立刻就要倒大霉。
所有人都以为曾国藩一看这个公文就得生气。哪知道曾国藩心平气和地回复完公文后,再用公文袋把公文封起来。按道理公文封起来,就可以交给秘书去处理了,可曾国藩不,他拿起笔来,又在公文袋上写了两行字。什么字呢?曾国藩自题《十七字小令》一首。词曰:
“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意思是说,噫,你个李元,不简单啊,虽然只是个团练把总,但在公文里居然跟我曾国藩平起平坐!你怎么会想起来用“移”这种平行公文来的呢?真是服了你!

还有个显示曾国藩幽默的小细节:

曾国藩在写信时会在结尾署名后加上「一笑」或「一灿」的字样,意思是「我要搏你一笑」。

曾国藩平时行军打仗很忙碌,不能经常写文章,他就用对「对联」的形式锤炼自己的文字能力。曾国藩的对联: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主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忧以终身,乐以终身。
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
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第八条】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曾国藩日课第八条 谨言

【第九条】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曾国藩日课第九条 养气

【第十条】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食欲。

曾国藩日课第十条 保身

【第十一条】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皆当作功课,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曾国藩日课第十一条  作字

【第十二条】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日课第十二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