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这个男人太猛,可叹英年早逝
元祐八年(1093),执掌大宋朝政近十年的女强人高太皇太后,病倒了。这一次的病来得很猛,62岁的她,估计是熬不到冬天了。作为太皇太后的“乖孙子”,时年17岁的年轻天子宋哲宗赵煦,内心竟无比高兴。
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再也没有一个讨厌的女人在他身后监督训示他,他终于感受到天子这个身份带给他的权力。与此同时,面对高太后病危的情况,苏辙、吕大防、范纯仁三位大臣却颇为闹心。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支持高太后恢复旧法的保守派大臣。
就这样,一位皇帝和三位大臣共同前来探视高太后的病情。
对于四人的到来,处于弥留之际的高太后自然明白,这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后一次能够干预大宋帝国政治走向的机会了。于是,她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压抑许久的肺腑之言:
“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
她担心自己走后,宋哲宗会对自己秋后算账。同时她要求,支持她垂帘听政的苏辙等三人趁早提交辞呈,离开朝堂,去安享晚年。
宋哲宗为什么如此仇视这群大臣?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98081/118bdee0dcf37fa0.jpeg)
这恐怕还得翻翻以前的“旧账”。元丰八年(1085),二月,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赵顼英年早逝。由于神宗驾崩之前未确立储君,根据年龄齿序,高太后将宋神宗第六子(宋神宗前五子均夭折)、9岁的赵佣推上了皇位,改名赵煦,是为宋哲宗。
新皇帝年龄尚小,其生母又是个位分不高的妃子,朝政自然由高太后主持。不过,高太后对儿子宋神宗那套“新政”并不感冒。年纪渐长的她,早已不禁折腾。比起处处改革的王安石变法,她更希望恢复“祖宗之法”。
祖宗之法,就是历代皇帝的以崇文为核心的国家治理办法。高太后所崇尚的“祖宗之法”更容易将宋朝带入深渊。
宋哲宗从亲政之日起,就纵容改革派大臣对保守派进行打击报复,但这还远远不够。在他眼里,元祐是旧时代的产物,也是他作为天子被大臣和老太后玩弄于股掌之上的黑暗时光。他需要改元,表明自己是一个真正掌握实权的皇帝。他要立威,而且事不宜迟。
在朝廷内,宋哲宗用尽心力,夺回原先属于自己的权利。对外方面,他也手段强硬。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98081/6a05a4b71f2c7b4d.jpg)
总的来说,宋哲宗大力拓边的成果较宋神宗、宋仁宗等先辈要辉煌许多。正如吕惠卿后来所说:“自有国以来,用兵西方,而能所为必成,所伐必克……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者也。”
宋哲宗的“武功”,在宋朝上下反响强烈,人们也逐渐认可了这位明君。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关于宋哲宗的去世,历史上未有定论。
在官方对外公开的记录中,宋哲宗的病情有如下描写:“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垂危。”意思是进入冬天后,宋哲宗老是感冒,以致积劳成疾,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而在改革派大臣曾布写的日志《曾公遗录》中,却说他当时了解到的宋哲宗症状是“精液不禁,又多滑泄”,言外之意,宋哲宗死于性生理疾病。
据史料记载,“哲宗少年,乃染疾咯血,而极讳病。二三年间,咯唾不能进唾壶,只使左右内侍以帕子承唾。”也就是说,宋哲宗从小就身子弱,经常痰中带血,时间持续两到三年。由此可推测出宋哲宗身体有崮疾,而非纵欲过度。
在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的前提下,宋哲宗仍为大宋皇位的传宗接代做最后的努力。终于,在元符二年八月,他迎来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赵茂。然而,这个可怜的孩子仅三个月便夭折了。赵茂的去世,也成了压垮宋哲宗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https://img.haomeiwen.com/i23998081/4e743de7f47d1871.jpg)
元符三年(1100),事业上刚有些起色的宋哲宗突然病逝,年仅24岁。他的身后留下一个强力变法后强盛的大宋帝国,却终因无子,导致帝国所托非人。在其驾崩的25年后,盛世大宋戛然而止。
在金军的铁蹄下,曾经骄傲的大宋皇室沦为阶下囚。这悲惨的一幕,是奋发雄起的宋哲宗至死都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