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妖"
![](https://img.haomeiwen.com/i9023939/c0eb9efefd33295a.jpg)
“妖”是心魔,《西游记》的启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妖”。你能降服得了你心中的妖吗?
这个“妖”是无形的,就是心里的“贪、嗔、痴、慢、疑”。
比如贪财,心中的“妖”就幻化成金银珠宝。贪色,“妖”就幻化成美女。贪名,“妖”幻化为鲜花和掌声。
过分痴迷什么,心中的“妖”就变成什么,搞得心神不宁。
当潜伏在心中的“妖”跳出来时,就成了心魔。
02
每个人心中都有“妖”
1、唐僧心中的妖是“痴”
唐僧痴迷于佛,佛便成了他的心魔。
唐僧遇庙必进,逢佛必拜。佛便成了他的磨难。所以会出现妖怪变成假佛来坑害他。
如弥勒佛的座骑黄毛怪,变成假的如来,给唐僧设圈套,挖坑坑。
悟空多次提醒,说这个是妖不是佛。可是唐僧不管那么多,一门心思往圈里钻,往坑里跳。
唐僧痴迷于佛,便让妖有了可乘之机。
2、悟空心中的妖是“嗔”
![](https://img.haomeiwen.com/i9023939/9e5f7f80a5175ab8.jpg)
悟空是石头生的,没有爱情的基因,美色对他不起作用。
石头坚硬,这是石头的基因。所以泼猴天性刚直,不惧邪恶。
悟空心中的“妖”便是他的“嗔”。
大闹蟠桃园,起因很简单,就是几个摘桃子的仙女,取笑他没资格参加蟠桃盛会。他一气之下,把蟠桃会毁了。
悟空是受不得刺激的,心中的嗔念太重。
一激,全身猴毛都立气来,抄起金箍棒,就大打出手,闯下祸端。
3、八戒心中的妖是“贪”
![](https://img.haomeiwen.com/i9023939/5dedb0c7d7dd5069.jpg)
猪八戒贪财、贪色、贪吃、贪睡。
贪财,出家人不应留过夜财,八戒把银子藏在耳朵里。
贪色,看到漂亮的美女,不管人家是人是妖,眼睛都直了,流口水。
贪吃,只要是吃得的,都往嘴巴里送。
贪睡,取经路上,总是睡不够。
“贪”是八戒爬不过的一道坎。
4、沙僧心中的妖是“疑”
![](https://img.haomeiwen.com/i9023939/765d7801393d3b69.jpg)
沙和尚,老实巴交。原著中台词也少,只有三句话。
第一句: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如果悟空不在,第二句: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
第三句:师父,大师兄说的对。
沙和尚,过于谨慎。这个与他的经历有关。
打破了一只杯子,就被打入下界,沦为妖,还要每天饱受七箭穿心之苦。
犯了一个小错,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使他变得小心拘谨,做事犹豫,心中有想法也不敢说。
取经路上,无过也无大功。
沙和尚心中的妖是“疑”。
疑是怀疑,迟疑。有困惑,有心结,犹豫顾虑太多。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沙和尚就是这样的人。
取经路上不抱怨,干最重的体力活。算得上是山城棒棒军的祖师爷。
他没本事吗?有本事。擅长水战,水里斗,悟空不是他对手。
曾经掌管天庭十万水军的天篷元帅猪八戒在水里,也只能和他打成一个平手。
一个人因为迟疑,犹豫,谨小慎微,会错过机会。
论语中记载“邃伯玉做事三思而后行”。意思是说:思考很多次,很多方面,然后才去做。
孔子说:再思可矣。就是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
考虑最好的结果,也考虑下最坏的结果。
别想多了,想多了犹豫,顾虑太多,行动力下降。
5、白龙马心中的妖是“慢”
![](https://img.haomeiwen.com/i9023939/b349c8eb2e56ec23.jpg)
白龙马轻慢,自以为是。由轻慢心生出不敬。
白龙马纵火烧了玉帝赏赐的明珠,被判了死刑。
观音求情才免于一死,沦为妖,在鹰愁涧等待取经人渡他。
唐僧师徒五人,包括白龙马,都有心魔,对应贪嗔痴慢疑。
03
如何降服心中的那个“妖”
第一、心归平静吧。
心平了,静了,才会减少做出错误决策的概率。
《大学》里说:“静能生智”。只有内心静下来,才能看清周围,看清形势。
我们做出事后后悔的行为,往往都是因为当时太冲动。冲动是魔鬼,会迷了你本心。
做不到心静,哪怕静坐一会儿也行。至少静坐能让屁股冷静下来。
第二、秉承中道而行。
不左不右,不偏不倚。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至德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一种至高无尚的道德,人们缺少它太久了。
《中庸》凭此而作。中庸的核心内容就是“仁”。
仁者爱人,将心比心。
有羞耻心,恻隐心,同情心,便能渐渐远离贪嗔痴慢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