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写书评读书笔记读书

【书评011】读《呐喊》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5人  润苼
【书评011】读《呐喊》

上一篇:【书评010】读《影响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毕生的肝胆写照。

当我重拾鲁迅的小说《呐喊》,感觉像是回到了儿时读书时的语文课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少年闰土……那种坐在板凳上捧着教科书听老师讲课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如今,二十多年以后,我仍旧读着鲁迅的书。

鲁迅的文字的确是一本教科书。

好友曹聚仁对他的评价是:“你的学问见解第一,文艺创作第一,至于你的为人,见仁见智,难说得很。不过,我觉得你并不是一个难于相处的人。”鲁迅对此予以默许。

毛泽东主席说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冯雪峰对鲁迅的作品评价是“简短”和“凝结”并存,苏雪林则谓之“辛辣”与“含蓄”兼备。

李大钊说,《呐喊》是中国最好的一本小说。

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仅有《呐喊》与《论语》被收入。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因为深刻,所以不朽。

它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

《呐喊》的创作背景是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

鲁迅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

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毁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

而改造“国民精神”是鲁迅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对中国民族及国民普遍的劣根性给予强烈的关注。这也是鲁迅放弃学医,开始执笔为枪救中国的原因,他意识到病根不在中国人的身体而在精神,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鲁迅不屈的性格也和他幼年的经历有关,他在自序里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家道中途没落,让他看到周围的世界世态炎凉。

鲁迅的小说故事寓意深刻,字里行间的描写让人惊醒,也让人深思。

比如说:

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体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

衣服渐渐的冰着肌肤,才知道自己出了一身汗。

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

鲁迅通过用场景和表面现象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内心心理活动。这种暗喻和暗示的表现方法,让人思考,也让人害怕。比如说,你不会知道,头上属于自己的头发有一天也会给你带来致命的祸端。

后半部分记录故乡和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儿。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闰土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得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靠西墙是竹丛,下面许多笋,只可惜都是并未煮熟的,还有油菜早经结子,荠菜已将开花,小白菜也很老了。

看到鲁迅对场景的描写,我就像是置身在他家院子中,默不作声地听着他和母亲的对话。成年后的闰土像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封建的等级制度让我和他之间有了重重的隔阂。而鲁迅轻描淡写的一片菜地,也更像是让我看到了自家的那片菜园一样自然、亲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