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人物研究▪性▪学习

一百多年前,赵匡胤就神奇预言了靖康之耻?

2017-08-12  本文已影响610人  1cdf2c6086fb
没想到还能找到这样的图片

公元976年5月,在洛阳祭祀祖先的赵匡胤宣布了一项决议:迁都。大宋建立后,因循后周,也将开封定为国都。

但此刻,赵匡胤却想把国都改为洛阳。

赵匡胤的神奇预言


早在这次临幸洛阳前,皇帝想要迁都的意图早已为群臣知晓。然而因为多年形成的权威,虽然并不同意,但没人敢于此时劝谏皇帝。

不过,总有例外。

—---官家,迁都非常不便啊···

群臣不敢劝,晋王赵匡义却必须要发声。

—---我所以要西迁,真没别的原因。只是想要凭借山川的险固以裁减冗兵,依循东周、东汉的先例以安定天下。

皇帝对自己的亲弟弟推心置腹地说道。然而回应他的是“ 砰砰砰”的磕头声,以及一句颇有意味深长的“在德不在险”。

看到连皇太弟也不支持自己,赵匡胤已经明白迁都之事不可为了。天下尚未稳定,皇帝也不能不顾及群臣而一意孤行。

所有的不甘最后化作一句深沉的担忧:晋王说的固然不错,但不出百年,国力就会消耗一空啊!

六个月后,赵匡胤暴毙,迁都之事从此化作泡影。二十八年后,澶渊之盟。一百二十二年后,靖康之变。

—---河南,自古以来便是四战之地。争霸天下时,必争河南。天下安定后,却立足于河南进行防守,无疑是危险至极。亡国之祸因而无可避免呀!

清代著名学者顾祖禹对北宋灭亡原因的这番解释,得到很多人的认可。

的确,当燕云十六州被拱手送给契丹人后,传统中国就丧失了抵抗游牧民族最重要的长城防线,仅有雁门关与拒马河防线可稍作抵挡。

于是,华北地区门户洞开,几乎完全暴露在契丹铁骑面前。

而华北地区又是千里平原,没有险要的名山大川以资防守。这种易攻难守的地形,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王朝相当不利。

这种情形下,将国都定在黄河边上的开封于国防事务来说弊端太过突出,后来的澶渊之盟和靖康之变无疑是一种侧面的证明。

然而,真的只有赵匡胤一人明白这种危险性吗?

赵光义拒绝背后有阴谋?


赵匡胤迁都洛阳的计划因为晋王赵光义等人的拒绝而破产,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遗憾。同样出身行伍的赵光义,不会不知道地理形势对国防安全的重要性。

但为什么却对迁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呢—毕竟从国防角度来看,洛阳显然是比开封好太多的选择?

于是有人说,这背后有阴谋。

虽然赵匡胤一直默认“兄终弟及”的继承原则,但他其实并不真的愿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然而即便是一国之君,也要受制于现实的复杂的政治局面。

开国以来,赵匡胤在外四处征战,赵光义以开封尹兼皇太弟的身份留守后方,他借机大肆笼络群臣,安插自己的亲信。

十多年间,开封被深深刻上了赵光义的印记,几乎从一国之都变成了他的私人领地。

所以,想要将立自己儿子为继承人的赵匡胤,必须要消除弟弟赵光义对皇位的潜在威胁,而迁都无疑是釜底抽薪的一招,可以让将来的太子彻底摆脱晋王势力的阴影,顺利登基。

晋王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誓死劝阻赵匡胤的迁都大计。双方的这一看不见硝烟的争斗,最后以太祖的无奈妥协告终。

半年后,赵匡胤突然驾崩,死因不明,而晋王赵光义随即称帝,并与当年的十二月匆忙改元。

这些都不免让人感到蹊跷。

然而,即便再绘声绘色、似模似样,那种认为迁都是双方围绕帝位继承问题所做的一次政治博弈的观点却不大立得住脚。

因为从种种情形来看,至迟在开宝六年,赵光义的储君之位已经确定无疑了,将迁都之争等同于帝位之争的看法并不符合事实。

从洛阳到开封的无奈选择


赵光义为何反对迁都?

原因不过四个字:时移世易—随着时代变迁,世事也随之改变。

唐代因为藩镇割据而最终灭亡,五代继之而起后,如何防止尾大不掉便是一项核心难题。

自后唐李存勖以来,强化禁军这一中央直属部队的做法便一以贯之,最终禁军成了横扫天下的第一强军,地方军再也无法与之抗衡。

郭威、赵匡胤便是在此情形下由禁军将领拥戴而一举称帝。

北宋建国后,强干弱枝的政策持续实行。最终的结果是,地方虽然有军队,但清一色的全是劳役兵,从事杂务工作而毫无战斗力。真正可以作战的只有禁军。

皇帝又令禁军之大半驻扎在京师周围,从而将全国牢牢地置于以都城为中心的集权统治之下,达到“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的效果,这就是赵宋的“家法”。

国都即为天下根本,强干便是固本,而固本的方式便是重京师,因而军队便屯驻国都周围,这既有利于随时镇压地方叛乱,又便于拱卫京畿地区的安全。

自此,五代走马观花式的军事政变不复存在。

然而,这种国策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超级庞大的京师。自宋太宗以后,开封人口多达140万,其中约70万是禁军及其家属。这是历代所未曾经历过的。

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造就了京师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

与此同时,经过安史之乱的摧残,北方经济遭受重创,南方崛起为帝国经济的命脉。而从南到北,粮草的运输主要靠漕运。

—---今日之势,国以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

宋人在论述为何定都开封时,已经认识到了漕运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

为了这一口吃的,帝国不得不放弃险要而不利于漕运的洛阳、长安,而以处于汴河、淮河、黄河交汇处,江淮粮食更容易供应的开封作为国都。现实如此,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即便赵光义能预知未来,他又能怎么办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