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难道就是为了学到什么?

2023-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zhuhuix

“在”功利“思维的驱使下,我不自觉地就会把“读书就是要学到什么”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要求自己,但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读书就味同嚼蜡。

01

写了这么多文章后,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比较”功利“的人:

喜欢推敲逻辑,喜欢研究套路,并且总是想通过追问“为什么”来思考做事背后的动机。

这会让我保持“理性”,也会让我陷入”迷茫“。

就拿读书来说吧,

在”功利“思维的驱使下,我不自觉地会把“读书就是要学到什么”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要求自己,

但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读书就味同嚼蜡。

反而只是以“随便去看、轻松去看、读读闲书没什么不好”的心态去阅读,乐趣倒会增加很多。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是不是我过度强调做事的“动机”和“价值”,这样就放弃了更多的快乐?

02

其实,事情要一分为二看。

工作、创业、理财投资等不是以快乐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强调动机、体现价值。

但生活、兴趣爱好、亲密关系就不是刻意的功利追逐,而是要体验过程、感受满足和幸福。

前两天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讨论:

有人说:我觉得看网络小说视角会越来越窄,读经典、专业作品会让人的视野打开。一个是麻痹大脑,一个是启发思考。

有人就反驳:我喜欢网络小说,喜欢网络小说给我各种离奇的大千世界,也许是爽文,但是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且,我有时候会回味我读过的那些精彩的情节,这是另外的一种游戏感受!

其实,他们说的都没错!

前者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更强调动机与价值,奔着“学习就是要学到知识”的目标去读书,那么经典、专业的作品明显更合适。

而后者则是站在兴趣、爱好的角度来解读,因为在生活中,如果一味强调“读书就是学习”,放弃了体验与感受,那么,人生的乐趣就会减少许多。

03

所以,在做产品的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功能效用”外,如何让用户更有感觉、更有体验,也是我思考的范畴。

用户有时候觉得一个产品“好”,并不是它真的有那么多的功用,只是他觉得自己对这个产品更有“感觉”。

就像我读的那些书,学的那些课程,可能都没有直接的技能效用,但我依然会为它买单。

因为,我体验到了更"有趣"的东西,我对生活的感觉更美好了,我对世界的感受更真实了,我在这些东西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这不就是生活吗?

04

最后,总结一下:

凡事要一分为二看。

有些事情不是以快乐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强调动机、体现价值;

但有些事情就不是刻意的功利追逐,而是要体验过程、感受满足和幸福。

我们可能会习惯于用理性来分析“幸福是什么”,研究“怎么做才能幸福”。

但幸福更多是体验的过程,不是理性的探索,更不是刻意地追逐。

就好比,用户有时候觉得一个产品“好”,并不是它真的有那么多的功用,只是他觉得自己对这个产品更有“感觉”;

人们有时候觉得某个时候很“幸福”,也并不是它真的有那么多目的与意义,只是他在这一刻感觉到了“快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