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节韵想法

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9-02-22  本文已影响6人  无霜lyh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八月怀抱着所有如絮的白云,蹀蹀躞躞走完了孟秋。耳闻得,蝉鸣渐弱,草虫呢喃。眼见得,月减清辉,露凝而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十五,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自白露起,入了仲秋。清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所致。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名曰白露。从此,芦葭抽蕊,南风逐凉。草木之花开始凋零,晨昏间渐次浸染苍茫迷蒙。天地色尽之时却也枯出了生气,应是最适合相思的吧。

      于是古之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出自何处?《诗经·国风·秦风》。简言之,就是古代秦地的民间歌谣,约成于西周初至春秋中(距今至少2700年)。对此诗,有多种解读,或“刺襄公说”,或“招贤”说,而吾以为,它就是一首爱情诗。“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伊人,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那时的人们,有木质的情感,青草般的语言。含蓄而直白,多情又无邪。四字一言,短长不限。弦止若余音在耳,文止而余情不散。吾只深遗憾,作者已无考。

      这样的古诗,溯五百年间流传上千首,后被集为311篇,又称“诗三百”。整理编订者何人?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人。出生宋国没落贵族,父早逝,与母清贫度日,自谓“少能鄙事”(意即为了生存从小就做一些低下的粗活),但“敏而好学”,十五有志,三十而立。年轻时致力于仕途,曾官至大司寇。前后周游列国,创立并完善儒家学说。暂不详述孔子如何以己之才干使国大治,如何与三桓氏政见不和愤而出鲁,如何过楚地被围困死里逃生,待再回鲁国时,孔子已年逾六旬。此前一年,孔子夫人亓(念qi) 官氏离世,此后一年,孔子唯一儿子孔鲤亦逝。一位踏遍江湖闯荡半生创立学说随者众多的大哲,于岁月恍然间成为了一枚孤独老人。嗯,圣哲总是孤独。

      我想,当秋风萧瑟草蔓多露之时,须发霜染的孔子,孑然立于川上,脚下水流汤汤,不禁自语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暮色四合寒意入衾,他的内心,一定是苍凉而不乏悲怆的吧。此时的孔子,人生已至暮秋,仕途政治不再重要,转而专注两件事:创办私学,修订《六经》。

      在孔子之前,西周以来的教育皆官方所垄断。后士阶层逐渐崛起,私学应运而生。至孔子时,“学在官府”已变为“学在四夷”,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乐学致远,真正得以实现。孔子打破了原本“官师合一”的狭隘格局,使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平民化,自此人们从师之风大盛,及至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极大促进了文化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眼看向孔子拜师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规范谨严的知识体系成为急需,怎么办?自己编。于是,孔子在多年自身领悟与亲身经历的基础上,与弟子一起,着手整理编订了六部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分别是古代诗歌、帝王经验、礼仪制度、朴素哲学、音乐教化的总结,以及鲁国两百多年的简略编年史。这六部书,便成为最早儒家学子教科书,至汉武帝时,更被奉为经典,简称《六经》。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在当今,也是一所规模不小的学校啊),七十二贤(史书记载有名有姓有事迹的学生)。 只单就教育、著述两方面而言,孔子以己之力,取得如此成就,造福众生,功在千秋。后人尊其为“圣”,实不为过矣。窃想,若孔子有微博,那定当大V云集、忠粉无数。其朋友圈,也必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在我心里,孔子自始至终,应都是青年不失血性,中年不畏艰险,老年坚持真理,虽貌不扬而性祥和,可爱并智慧,孤独又乐观的人中之人。他是圣者,也是凡俗。是哲人,更是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与精神,不仅载入历史原典,更已融进华人血脉。两千余年来,在文化传播与思想教育这条路上,已有更多人在孔子精神感召下,孜孜以求,诲人不倦。

    据考证,孔子的诞辰,是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曾有人提议把9.28这天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教师节,因种种原因终未获实现。如今已通行的教师节是9月10日,虽日子有所不同,但寓意与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古有三尊:君、父、师,今人依然崇尚知识、尊师重道。

      自忝为教师,业已多年。仍满心祝愿,天下的教师们:掬天地之精华,桃李累枝。 弥久而愈明,下自成蹊。

      万古明灯虽已逝,举烛而行志愈坚。

      何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