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圣贤书友会简友广场

《内经知要》转载说明,附临征医案

2021-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开心农夫天意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今人医在手,手滥药不神。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自然六合内,少闻贫病人。”
《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石,被历代医家皆奉为圭臬。两千多年来,凡学有成就的医家,无不通晓《内经》历代医学教育,也都以《内经》为学医陛阶,近闻,2021年中小学教学大纲要将中医学的内容列入中小学生必读,甚感欣慰,祖国的传统中医终于有出头之日矣。《内经》不仅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法、论治,并且广泛联系天文、地理、生物、数学、哲学,其内容宏富,义旨高深,非吾等初学者浏览一遍两遍既能理解的;《内经》书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语言文字乃至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后世不同,融会贯通不易,施用亦难。笔者目前初学中医知识,李中梓《内经知要》遴选了《内经》关键篇章,加以说明,二斤笔者特针对《内经与临症》内容选出一十九种常见证,从病因、病机、症状、临床意义、治法等方面,用简捷通俗的文字进行系统述。不当之处敬请民间中医群里的网友批评指正:

例如发热

发热是常见症状。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发热。为叙述清楚,分发热本质、各种原因的发热、饮食宜忌、逆证等四部份加以论述。

一、发热本质

【原文】

阳胜则身热。

《素问·阳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提要】

阴阳偏盛,是产生寒热的本质。

【讨论】

“阳胜则身热”,是对发热本质的概括。阳胜,即阳气盛。阳气盛,是指因阳气偏盛出现的热证。阳气亢盛,或阴虚而阳气偏盛,皆谓之阳盛。阳主热,阳盛故发热。如气郁发热,气为阳,气郁为阳盛,阳盛则热。阳气盛,是在各种病因作用下,使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

发热常见有两种情况:一为邪气所致的阳盛发热,一为阴虚所致的阳气偏盛之发热。治疗上也应分清是因阳亢盛,或阴阳盛的不同发热,而采取补泻之法。

二、各种原因的发热

(一)风邪发热

【原文】

风成为寒热。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日: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①也,病名曰风②。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素问诗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③,内不得通④,外不得泄⑤。风者善行⑥而数变⑦,腠理开则洒然寒⑧,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⑨而不能食,名日寒热。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⑩写之。

                      《素问·至真要论篇第七十四》

【词解】

①厥:逆乱之意*
②风厥:此处指风邪在表,引起少阴之气上逆之病。
③之间,里面之意
④内不得通:即不能通于经脉向人体内部侵犯
⑤泄发泄,发散

善行:善于走动审动*
数变:数为多、多端之意,变为病变
⑧洒然:寒貌。
⑨怢栗:振寒之意。怢,音突。
⑩写:同泻
*

【提要】

风邪发热的表现发热恶的机理,以及治疗方法。

【讨论】

风邪发热的主要症状有:“汗出而身热”、“洒然寒”、恶风,其次有“烦满”、“衰饮食”、“消肌肉”等。

“身热”是风邪侵犯肌表的常见表现。由于汗出与身热并存,热随汗减,故病者发热不甚,低于寒邪、暑邪之发热。

风邪发热,是由于风邪侵犯皮肤瘘理,“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则卫气与之相争,风邪迫卫气而郁。卫气者阳也。卫气郁为阳盛,阳盛则热,故而身热。

“汗出”与“酒然寒”,是因风邪伤卫气,汗孔开合失司,加以风性疏泄,使律外泄而为汗;卫气伤,致“胰理开则酒然寒”风邪所伤之酒然寒较之寒邪之恶寒轻。

恶风为风邪伤表之症,《素问·风论篇》中说“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此为风邪伤于皮毛,卫气受伤,营卫不和,腠理开泄,故而见风则恶。“烦满”为风邪中于表,太阳主表,太阳与少阴为表里。病及于少阴,肾之气得热则上逆,致胸中阳气不降,故烦满。

“衰饮食”为风伤于表,营卫失调。营卫者出于中焦,病及于胃,胃气不振,故饮食减少。“肌肉消”,为伤风发热久而不愈,灼伤胃及津液,致肌肉失养而渐瘦。

经文所提出的身热、出、恶风,为后世医家伤风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张仲景的<伤寒论提出太阳中风之证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三大主要症状仍为现代中医诊断风邪伤表的主要依据。

怎样治疗风邪发热?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提客者除之”的治则,用祛风解表法。选药原则应“治以辛凉”。用辛之目的,一以辛散之,散其风邪;一以辛属金,风属木,金能胜木。所用药是辛温,还是辛凉,视风寒与风热的不同而分别采用。单纯风邪或风寒所伤,则选辛温药,如桂枝、荆芥、防风之类;若为风热所伤,则选用辛凉药,如薄荷。“佐以苦”“以甘缓之”。苦以降之,燥之。若风邪引起肺气失宜,肺气上逆而咳嗽时,可佐苦味降肺之药;若风邪挟湿,可选辛苦味药以祛风燥湿。苦味还能制辛散太过,火胜金,取苦胜辛之意。

药如苦温之杏仁,苦寒之枇杷,苦辛平之桔梗,苦辛寒之前胡。甘味能缓、能和,常用甘草调和诸药,缓和发散之药太伤气。

**伤于风者“”,方用《伤寒论》之枝汤加减: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五枚、炙甘草3克),

适应症除发热、汗出、恶风外,脉应浮缓,苔应白润舌质淡红。若舌质红,或瘦红,以不用为宜。南方之人体多气阴不足,或挟湿,用之亦少。若兼项背不舒,加葛根10~12克;鼻塞流涕明显,加辛夷花、羌活各9克;咳加杏仁。风热者,可选用桑菊饮加减(详见伤风)桂枝汤、桑菊饮用之退热有良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