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

2019-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浅陌心语

   

礼让

 

        中国是礼仪之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人与人相处之道在于礼;为人处世之道在于礼。

        中午十一点半,收拾完毕,我就带着女儿外出吃饭。“今天的天气燥热。”边走我边和女儿说着话,走出学校大门口,因为天气热,步伐不免有些快,刚想带着女儿穿过街道去对面,从西边过来了一辆黑色奥迪车,我就拽着女儿停住了前进的步伐,并往后倒退了两步。可是车子却慢慢地停了下来,我看了一眼开车的人,他正在对我们摆手,意思是说:你们先过。我们向他鞠了一躬,快速穿过了马路。也许他在想:外面那么热,还是让她们先过吧,我开着车,等一会也没关系!

      此时此刻的情景,让我想到了去年暑假,我们去南京学习时,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一幕幕——车辆礼让行人!这样的举动让我这个初到南京的陌生人倍感温暖。步行的人不是攒堆跑着闯红灯,车上的人不是摁着喇叭不松手,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有序,人与人相处是那么的和谐,生活在这里的人该是多么幸福!

        礼可以让这个社会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平安、和谐、幸福!

讲述两个关于礼仪的故事: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 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不学礼,无以礼!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他发扬光大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义务与责任!少年强则国强,身为老师的我们责任重大,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人是重中之重!

礼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