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趣知识教育上班这点事儿

不一样的教学主张—建构主义

2018-05-01  本文已影响101人  看那看那月牙泉

学习的终级目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学习是为了应用、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心智、绩效…..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学习的目的就是寻求改变,即学习是有机体为了持久的非生理性改变所做的努力的过程。无论课堂演绎得多么精彩,学员笑得多么前仰后合,最后检验培训效果的只有一样:学员是否有改变。

田俊国老师常说:“一切不以学员变化为目的培训都是耍流氓,都是花拳绣腿。”天底下的事有二难:一难为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口袋,二难为把你脑袋里的思想装到我脑袋。但是如果能把你脑袋里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自然钱也容易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了。促进人的变化很难,也是天底下最难的学问。

一样的笑不一样的教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有效改变的学问,目前是有三种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主要是研究行为,进行实验教学。就像老虎钻火圈,钻过去就给块糖吃,钻不过去就打,久而久之这个老虎就会钻火圈。还有比较典型的是在驾校学开车,你会发现,驾校的老师大多凶神恶煞似的,学员一犯错误一顿臭骂。还有空姐训练微笑,都是用的刺激反应理论,反复强化,这也就是自外而内的行为主义,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用反复刺激强化的方式让人产生稳定的行为变化,也即“驯兽主张”。

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依靠顿悟理解。认知主义最典型的就是高校培养学生,往往培养一名本科生,四年要修二三十门课程,但是事实上,有大量合格的毕业生不是合格的劳动力,在企业参加工作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认知主义就像在人的大脑中盖房子,也称“砌墙主张”,但它有个问题是把学员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忽视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

建构主义主张学员主动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员都有独立的信念和价值观,学员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掌握是其主动建构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建构主义比作浇花,即“浇花主张”。例如一盆花,假如你想让它明天长成什么样,或者两个月后长成什么样,你有这个本事吗?你没有这个本事。因为花的生长是由它的基因、根系等很多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决定的,我们没办法控制它长什么样。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它应有的养分让它自由成长。既然我们连花都没办法控制,那就更没办法控制一个人成长成什么样。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对学习的主张和认识不一样,则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样。从教学内容来说“少即是多”,学习者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如果老师一次性教给学员过多的知识,没有时间让学习者去建立意义,学习者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所以也很难记住这些知识。将一些少数的核心概念知识讲透,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关联,这样学习者理解更深刻,学习的迁移能力也会更强;从教学的节奏来讲“慢就是多”,慢下来,让学员结合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练习和加工,如课堂讨论、同伴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分享等,可以赋予学习新的意义 ,这样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节奏变慢了,但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留在大脑中的知识更多,记忆时间也更长。

所以,一旦老师把建构主义当成一种信仰,站在讲台上的底气就很不一样了。讲师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一旦自己放轻松了,自信起来,就能释放无限的能量。

那么关于建构主义的核心主张有哪些呢?

1、教学观:世界是感知和建构的世界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六十年代,农村人晚上乘风凉,村上两个老太太聊上了,一个老太太羡慕地说:江青那婆娘真写意(幸福舒服的意思),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另一个老太太摇着扇子,咂着嘴:那婆娘肯定在床头放个糖罐子,想吃多少是多少!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有选择性的,自己关心什么就会感受什么。建构主义认为世界人们感知和建构的世界,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不仅取决于事物本身,同时取决于建构者的经验背景和信念系统,事物的感觉刺激本没有意义,意义是人赋予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认知作决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一个人说服了另一个人,说服了是假象。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课堂,我们要注重每个学员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认知做出最后的选择,学哪些不学哪些,学员的理解的程度、认知程度和应用程度都是不一样的。

2、知识观:知识是基于经验的主动建构,它具有再生产性

建构主义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自己经验基础上的主观建构。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根据已有的信息—“知”进行的个人的解释—“识”。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主观认识。在课堂上,老师和其他同学只是信息的提供者,而学习者本人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加工有绝对的主动权。同样的信息进入不同脑袋,产生的反应不同,因为每个人都以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信念来理解这些信息。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经验和想象力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发展出自己的版本,也即“亲生的孩子”,而发展出自己的版本恰恰是学习者对知识真正掌握的重要标志。

3、教学要素:学员是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催化

学习是学员主动完成的过程。每个学员都带着自己固有的经验和信念来到课堂,他们来的时候就存在很大的差别,对同样的课堂内容有不同的建构。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学习的责任;学习需要一个共同建构的社会群体,学员们彼此沟通交流,相互影响和促进,共同对新知进行意义协商。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员思考,不断的思考从而完成建构。为此,教师的角色就是催化师,它将学生置身于场景之中,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相关知识和经验,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研讨,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自己研究明白的,而不是老师告诉的。

4、教学策略:学习在对话中产生,课堂效果可当堂检验

学习是在对话中产生的,作为老师,不要把你当回事,就是司仪,不要学员提问题你就着急,你就为你的知识作辩护,学员的反映是合理的,最低等的老师就是为自己的知识作辩护。给情景、讲故事,学员从情境中找答案,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他自己的,学生自己从情景和故事中得到的答案才是自己的,课堂中要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员吸收转化。提问是促进脑袋思考的最好方式,一堂好课程的标准:多少时间学生在参与,多少时间老师在宣灌?老师宣灌学生会越听越傻,一味的宣灌只会让学生往老年痴呆方向培养。建构效果可以随时评价,它认为学习效果当堂就能体现出来,只要学生发言,就能表露出他们的建构情况,包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的感悟、困惑及受他人的启发等,都可以通过学员的表现洞察到。所以课堂的效果评价可以随时进行,方式可以多样,不一定要等到课后。

不一样的教学主张—建构主义,你学会了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