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29天《霸形 第二十二》第5段

2024-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管子》学习的第129天《霸形  第二十二》第5段

原文阅读

        于是桓公召管仲曰:“寡人闻之,善人者人亦善之。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寡人不善,将拂于道。仲父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楚人攻宋、郑,烧焫熯焚郑地,使城坏者不得复筑也,屋之烧者不得复葺也,令人有丧雌雄,居室如鸟鼠处穴。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东山之西,水深灭垝,四百里而后可田也。楚欲吞宋、郑,思人众兵强而能害己者,必齐也。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楚取宋、郑而不知禁,是失宋、郑也;禁之,则是又不信于楚也。知失于内,兵困于外,非善举也。”桓公曰:“善。然则若何?”管子对曰:“请兴兵而南存宋、郑,而令曰:‘无攻楚,言与楚王遇。’至于遇上,而以郑城与宋水为请,楚若许,则是我以文令也;楚若不许,则遂以武令焉。”桓公曰:“善。”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与楚王遇于召陵之上,而令于遇上曰:“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因以郑城与宋水为请于楚,楚人不许。遂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曰:自此而北至于河者,郑自城之,而楚不敢隳也。东发宋田,夹两川,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遂南伐,及逾方城,济于汝水,望汶山,南致楚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东存晋公于南,北伐孤竹,还存燕公。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修钟磬而复乐。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字词注释

[1]拂:悖逆,违背。

[2]文:和平方式,即政治、外交手段。与“武力”方式相对而言。

[3]不知禁:不阻止。宋本“知”作“止”,阻止。

[4]言与楚王遇:声言与楚王盟会。遇,会见,会盟。

[5]遇上:即遇所。上,指会盟之地。

[6]立百代城:建筑百世之城。以此示意楚国不可毁坏此城。

[7]隳(huī):毁坏。

[8]南伐:即南伐楚国。

[9]及逾方城:越过方城。

[10]汶山:楚山名。

[11]楚越:张佩纶云:“楚”依《小匡》当为“吴”,即吴越。

[12]东存晋公于南:伐秦东归,在南部救存了晋公。张佩纶云:此句当作“东还存晋君”,“于”字衍。俞樾云:此承上“西伐秦,北伐狄”为文。自秦而言,则晋在东矣。自狄而言,则晋在南矣。故曰“东存晋公于南”。

[13]反位:即“返位”。

译文参考:

        于是桓公召见管仲说:“我听说,善待别人,别人也会善待对方。现在楚王如此地善待我,我若不修好回报他的善意,将有违交往之道。仲父我们何不就此同楚国交好呢?”管子回答说:“不可以。楚人攻伐宋国和郑国:火攻郑地后,使城池毁坏不堪重建,屋舍败毁不可复修,又使郑人男女丧其配偶,居室如同鸟巢鼠穴。楚人又截取宋国的农田,从两旁筑堤堵塞两道河流,使河水不得东流,结果东山的西面,水深没墙,四百里以外才能种田。楚国想要吞并宋国和郑国,但考虑人众兵强而能妨害于自己的,必定是齐国。所以这是要用‘文’的方式来战胜齐国,而用武力攻取宋、郑两国。楚国攻打宋、郑两国,如果我们不加制止,就等于丧失了宋国和郑国两个邻国;如果加以制止,则又失信于楚国。国内在智谋计策上有失误,远在国外的军队就会被困。因此,现在交好楚国不是一个好办法。”桓公说:“好。那该怎么办?”管子回答说:“请发兵南下保全宋、郑两国,同时下令说:‘不要反攻楚国。我将与楚王冬遇会盟。’到达盟会时的地方,就提出郑城遭焚和宋水被堵的问题要求楚国解决,楚国若答应,就等于我们用‘文’的方式命令他;楚国若不答应,就再用武力教训好了。”桓公说:“好。”于是就发兵南下保全宋国和郑国,与楚王在召陵地方缔结盟会。桓公在会盟时提议说:“诸侯各国不准囤积粮食,不准任意筑坝遍设堤防,不准擅自废黜嫡子,不准将妃妾立为正妻。”同时就势提出郑城遭焚与宋水被堵的问题,要求楚国解决,楚王不答应解决两国问题。于是退兵七十里屯驻军队。桓公就派军队在郑国的南部筑城,立城命名为百代城。并规定:从百代城往北直到黄河,由郑国自己建立城郭,楚国不敢再次去烧毁。又向东开放了宋国的农田耕地,从两面开通两道河流的阻塞,使河水再向东流,而楚国也没敢再去堵塞。于是桓公进而南伐楚国,越过方城,渡过汝水,直逼奔向汶山,南向又召见吴国和越国的君主;而后又西伐秦国,北伐狄人,就势保全了东南面的晋国公;后又出兵北伐孤竹国,回兵时又保全了燕国公。这期间,动用兵车集结诸侯的盟会有六次,乘车前往的会集诸侯缔盟有三次,总共九次集结诸侯会盟。等到桓公再回到齐国重返君位时,称霸天下的大业已成就。于是又开始修整钟磬乐器,重新沉浸在欢宴享乐之中。管子说:“这才是我所说的快乐啊!”

核心内容解读

      这段文字首先讲述了管仲与齐桓公确定了如何对待楚国的策略。当时,楚国采取了近乎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交好实力强大的齐国,却武力攻伐宋国和郑国,想要吞并他们。管仲给出清晰地分析判断,齐国若要有霸主地位,既要保护宋国和郑国,又不能与楚国交战,而是用会盟的方式解决。如果“文”的方式行不通,再用武力解决。

      齐桓公发兵南下,保全了宋国和郑国,与楚国在召陵会盟。虽然楚国没有同意齐国解决郑城遭焚和宋水被堵的问题,但也无法阻止齐国对他们的援助。之后,齐国南伐楚国、召见吴越君主,西伐秦国、北伐狄人和孤竹国、保全晋国公和燕国公。期间,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齐国的霸业已成。

        齐桓公作为霸主,召陵之盟就充分体现了他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有限战略利益的稳重政治风格。联军实力虽强,但楚国并非一般的小国,真的贸然发动战争,联军并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他一方面出面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给楚国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另一方面,他又不追求将对方赶尽杀绝,让对方走投无路,在达到阻遏楚国北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后,适时终止行动。此时战争的目的,是使各国遵守“国际秩序”,而不是灭掉其他国家。

      通过召陵之盟,楚国北上的势头受到扼制。此后,楚国一度将其扩张野心向东转移至淮河流域,而不再北上。召陵之盟被认为是齐桓公的巨大成功,也标志着他的“攘夷”功业达到了顶点。周王对齐国的阻楚之功十分感激,派人给他送了祭肉、弓箭和马车。

        齐桓公回到中原后,于公元前651年夏,又举行了著名的“葵丘会盟”,与各诸侯国签订了维护“周礼”的盟约。这是对召陵之盟所提“毋贮粟,毋曲堤,无擅废嫡子,无置妾以为妻”的进一步完善。《孟子·告子下》记载了齐桓公葵丘会盟盟辞的“五禁”条款:一是诛杀不孝之人,勿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二是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爱护孩童,不忘来宾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为官,官吏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办,不要独揽,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专杀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设堤坝,不要阻止别国人来籴粮食,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封国封邑。可见,维护周代政治文明始终是齐桓公称霸要达到的首要目标。

      齐国的霸权把国家的硬权力和软权力(仁义)结合起来,形成了春秋早期的“单极稳定状态”。在齐桓公当政期间,中原国家有力地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而内部20多年没怎么发生大的战争,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生命损失。正因此,孔子极力赞美齐桓公的丰功伟绩,认为齐桓公“存亡国,继绝世”,可谓功高盖世。他还说,管仲是中原文明得以延续的大功臣:“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齐桓公和晋文公霸业的区别

        春秋前期大国称霸/争霸,其主要目的决不仅仅是谋求本国的强盛,而是为了在王道衰微、王政废弛的现实条件下,谋求建立和维持一个以霸道为经、霸政为纬的国际秩序。

      霸道,就是霸主之道;霸政,就是霸主之政。根据《左传》等传世文献的记载,霸主的正式称谓是“侯伯”。周代家国同构,“伯”字源于家中兄弟排行,也就是今天说的“老大”“大哥”。所以,“侯伯”说得文雅点就是“诸侯之长”,说得通俗点就是“诸侯的老大”“诸侯的大哥”。一般认为,“霸”是“伯”的假借字,《国语·郑语》说“齐庄、僖于是乎小伯”,“小伯”就是“小霸”。

      霸主之道,也就是霸主管控国际秩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霸主之政,也就是霸主管控国际秩序要承担的主要任务。春秋时期的中原霸道/霸政发端于齐僖公、郑庄公“小霸”,发展于齐襄公“小霸”,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期基本定型,在晋国长期称霸时期进一步调整变化。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政/霸道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说来:

      齐桓公称霸,从前679年诸侯尊奉齐桓公为霸主到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长达三十六年。在此期间,齐桓公领导的齐国独自北上讨伐山戎解救北燕、缓解中原戎患;率领诸侯解救遭受赤狄围攻的卫国、邢国将其安置在齐国西境,解救遭受淮夷侵扰的杞国将其安置在齐国东境,以限制自身开疆拓土为代价“存亡继绝”;率领诸侯南征楚国,适可而止订立召陵之盟,奠定了中原霸业的“攘楚”基调;坚持周代宗法制“父死子继”原则、采取稳健手段平定鲁国内乱,坚持“不易树子”原则、率领诸侯制止周惠王废嫡立庶图谋。然而,齐桓公和管仲一死,齐国霸业随即中衰,终春秋之世未能再次称霸。

      总而言之,齐桓公霸道以“模拟”西周王道政治为指向,是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的霸道,文胜于武的霸道,付出大过获利的霸道,不可持续的霸道,也是后世儒家最为认可的“正而不谲”的霸道。

      晋文公称霸,即使从前635年出定襄王到前628年晋文公去世,也只有七年。在此期间,晋文公领导的晋国背弃与恩主秦国的约定独自南下中原平定王子带之乱,在胜利之后向周襄王提出要享受天子葬礼的请求,而且得到了南阳地区作为酬劳;组织包括群戎在内的军队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国,确立了晋楚争霸的基本格局,在胜利之后得到周王册命霸主作为酬劳,在此期间一度灭了同姓诸侯曹、卫,组织卫成公-元咺对讼并为臣执君,并命令周襄王到南阳地区狩猎以彰显自己的霸业成就。晋文公去世后,晋襄公联合姜戎在殽之战中击败秦国,从此晋国霸业绵延百年,直到春秋晚期随着晋国内部卿族分裂而告终。

      总而言之,晋文公霸道以开启南北争霸政治为指向,是带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霸道,武胜于文的霸道,获利与付出相当甚至大于付出的霸道,可持续的霸道,也是后世儒家多有批评的“谲而不正”的霸道。

参考资料

《楚国兴亡史: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张宏杰,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2023年06月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上册)》,刘勋,中华书局,2019年8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