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上真正的好课
41.上真正的好课
上课是教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那么,怎么上课,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秘密。
以生为本是上好课的基本前提。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文化、道德层面的成长,它的意义在于这主要是一个学习过程,其次才是教学过程。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经验。教师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精神旅行或者精神探险。在这种探险中,教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始终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引领游客有计划地领略未知的湖光山色,去探寻茂林修竹中的某一处幽静。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高冷的角色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一名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拨开横亘在师生之间的迷雾。
以生为本,还要求教师与学生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作为一个谦卑者,要经常提醒自己所知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教师最多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不能自认绝对权威。
而教师要想上好课,首先就得知道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好课不能简单地与评价量表一一对应,动辄拿着评课表对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流程、教学效果、信息化手段等进行评价,看似准确,实则不然。简单的对应有时会割裂教学的整体性。好课不必按部就班,应允许师生在课堂上的某处教学景致中停留,进而生发出真实的、天然的、非量化的创见。
魏勇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
一是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魏勇在2005年参加成都的一个优质课评比后,深有体会。在3位名师授课后,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评课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深,上课的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而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
魏勇反思道: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教师的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这正是症结所在。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却并未真正关注学生。仅仅是态度亲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真正期待的是未知的风景和思想上的共鸣。
二是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性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一些需要精致的东西仍然要准确到位,尤其是课的内在逻辑仍要保持必要的流畅合理,这种模糊我理解是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善于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机智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选准切入的结合点,这样才能真正让师生的思想发生碰撞,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
三是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师生具有开放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另一方面指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教师所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有时需要教师具有放下架子和师道尊严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即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如魏勇谈到的《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自然地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是好课是有边界的。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正如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文本解读的多元有界原则,好课也应遵循一定的规定性,脱离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既对课堂不够尊重,也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如今的课堂多了一些眼花缭乱,少了些许真实鲜活,尤其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我们发现许多课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执教者除了不遗余力地展示自身过硬的基本功之外,还显得有过于和蔼可亲的做作,如魏勇参加的国家级赛课活动时看到名师执教后学生的茫然,我们知道真正的课堂不是那个样子的。真正的课堂究竟需要留给学生什么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我觉得好课最让学生受益的可能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进而让学生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变得富有意义,才能焕发出生机和光彩。
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思考是人脑最可宝贵的品质,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的大脑就成了别人的跑马场,就不会生发出最有成就感的创见,更容易让大脑变得懒惰懈怠。独立思考首先就要教会学生怀疑。
要教会学生反思。反思是最重要的思维品质,不仅教师要反思,还要教会学生反思。要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的哲学观,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对历史和前人所谓的真理都要谨慎地辨别和运用。还要教会学生反思自身学习方式。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改进。
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我们很容易陷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判断,其实,有时我们的判断是片面的、断裂的、静止的,所以,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事物。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不能两次踏进相同的河流。任何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一时一个样,所以需要一时一个眼光。这样,才会将学生培养成通情达理的人。
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好课。
c.bsha��<�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