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3种思维迷雾,拥抱职场中的“黑天鹅”,让明天比意外先来!
“银行收入16000元!”
看着工资收入的短信提示,坐在小区花坛边的他狠狠地抽了一口烟,有点呛!
这的确是他的工资,但也是遣散费。
他没有被辞退,只是公司却倒闭了。
30多岁了,原本做得好好的,现在却要重新找工作。
“也真是倒霉啊,咋就偏偏遇上这种黑天鹅事件呢!”
叹息也没用,他抽完最后一口烟,起身拿起背包往家走去,背影有些佝偻。
01、什么是黑天鹅?
黑天鹅,一开始,指的就是黑色的天鹅。
早在17世纪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肯定不存在。但是,随着探险家到澳大利亚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这里竟然有全身乌黑的天鹅。于是,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至此,“黑天鹅”这个词,有了新的意义——指那些人们原本认为不可能发生,却偏偏发生了的事情。
因为原本认为不可能发生,所以“黑天鹅”事件注定是无法预测的,但《黑天鹅》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却成功预测了很多黑天鹅事件,并且在此书中给出了构成“黑天鹅”事件的三个必要条件。
1、事件具有意外性
只有意外的、不确定的事件才有可能称之为“黑天鹅”事件。
也正是因为这种意外性和不确定性,“黑天鹅”事件才不可预测,甚至人们根本就不会往那个方面去想。
往大了说,比如2008年次贷危机,当时别说一般的民众了,就算是那些金融巨鳄都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样惨烈的结果,因此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
往小了说,比如好好运营的公司突然倒闭,很可能管理层甚至是老板都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出现,更别提普通的员工了。当这种事情发生后,只能无奈接受现实。
而这种意外和不确定,不管是大还是小,才算上“黑天鹅”事件。
2、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是随随便便一件稀奇事都可以叫“黑天鹅”事件。
比如你走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10块钱,这的确是意外的,但却不能称之为“黑天鹅”事件。因为,它太小了,小到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影响。
塔勒布认为,只有那些影响巨大、影响的人数众多,甚至能改变历史的事件才叫“黑天鹅”事件。就好比“日本大海啸”、洪灾、雪灾等。
当然,从职场的角度来说,公司的突然倒闭或者某个行业的突然变故其实也可以勉强称之为“黑天鹅”。因为它们同样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不少的人。
3、事件发生后,是可以合理解释的
“黑天鹅”事件在一开始是无法预测的,但事后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的发生其实是在情理之中,是可以合理解释的。
再拿2008年次贷危机来说,当事情发生后,当尘埃落定,很多经济学家都对其进行了拆解分析,抽丝剥茧后很容易就找出了次贷危机发生的真正的原因,比如投资银行的过度投机和高杠杆,比如过于宽松的监管机制,比如信用评级机构为追逐利益而导致信用泛滥以至体系崩溃等。到这个时候,别说是那些专业的学者专家了,就连一些普通的投行人士都能说出个先说的“一二三”来。
职场中也是一样。当你做得好好的,公司却突然倒闭了,你除了接受失业的现实之外,别无它法。但是,数月之后,你再去收集信息,你或许就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可能是大环境使然,又或者是公司各种链条上的小问题持续发酵导致。
02、黑天鹅为何无法避免?
既然“黑天鹅”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解释,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事前预料或者防备而只能任其发生呢?
在《黑天鹅》一书中,塔勒布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之所以我们无法先知先觉,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在作祟,会被以下3重迷雾所遮掩。
1、假想的理解
假想的理解,说白了就是你以为你知道,但其实你并不知道。
最直白的例子就是近几年的那些非法集资的骗局。那些骗子打着理财的旗号,许给韭菜们一个美好的未来,用高收益来鼓动人们投资各种产品或者虚拟货币。
对于受骗者来说,他们不可能立刻信任对方,都会去尽可能了解更多的信息,直到他们认为自己知道了、理解了。但真相是,他们只是以为自己知道了,被自己假想的理解所骗,于是最终陷入了“黑天鹅”事件,亏得血本无归。
2、总结的偏差
所谓总结的偏差,是指我们经常根据以前的信息或者结果来进行总结,从而得出某种规律。但是,这样得到的规律,很可能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不具有普适性。一旦大环境变了或者某个决定因素出了意外,这个规律就完全没用了。
职场中,很多人对公司的认知就是这样,完全靠着过往的经验和结论来判断公司和职业未来的发展,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惨不忍睹。
就比如诺基亚!
“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
当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诺基亚CEO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黯然神伤。
在此之前,诺基亚的业务甚至还在持续发展中,按照既往的经验来说,他们不太可能会输。可惜的是,大环境变了,安卓系统声名鹊起,很多公司都与谷歌牵手,升级系统后对诺基亚进行了降维打击,直接将其击溃。
最终,诺基亚输了,没有输给三星,没有输给HTC,但却输给了谷歌,一个做系统开发的公司。
3、过分看重已知信息的价值
我们的一生中,不管是判断未来的某个事情,还是解决当下的问题,都是靠着已知信息来进行决策。但是,我们经常会过分看重已知信息的价值,从而导致会忽略一些新的信息和元素,以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
就比如最近沸沸扬扬的张一山版《鹿鼎记》,开播时,观众们毫不犹豫地祭出了手里的一星评价,直言“毁原著”,导致的结果是该剧评分一度跌至2.5的低分,被全网群嘲为“猴戏”。
这种现象很好解释,因为张一山的确演得很夸张,像个“猴儿”!
但是,张一山对此也进行了解释,说该剧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小朋友,所以故意用这种偏向于“卡通风”的方式来演绎,表现得夸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没过几天,这版新的《鹿鼎记》就迎来了口碑逆袭,并且呈现出好评如潮的趋势,收视稳居第一,成了一个爆款热播剧,网友的评论更是大型的“真香”现场。
这,就是已知信息对我们的影响!在新的事物出现之前,我们习惯性地过分看重已知信息的价值,排斥新的元素和因素,以至于经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03、如何拥抱“黑天鹅”?
“黑天鹅”是好,还是坏?
凡事都有两面性,“黑天鹅”也是如此。
既然“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么我们只能防范坏的“黑天鹅”,拥抱好的“黑天鹅”。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从以下2个方面做到未雨绸缪。
1、设置好自己的“哑铃策略”
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塔勒布关于“黑天鹅”事件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哑铃型投资”。
意思就是说,投资就像一个哑铃,左边是稳赚不赔但赚得少的方案,右边是极端冒险、可能赚得多但也可能赔光的方案。这样一来,右边的方案若是赚了,我们就可以一飞冲天;而若是赔了,我们至少可以靠左边维稳,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
职场中也是一样,我们同样要设置好自己的“哑铃策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一个可以维稳的方案,以确保不会后院起火,这样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做好这一步,我们就不用太过畏首畏尾。当有机会来临时,我们可以偶尔采取一些激进的策略或者方案,大胆拥抱可能的“黑天鹅”事件,冲击人生更大的可能。
2、稳固核心竞争力,打造第二技能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你独一无二的、不可代替的能力。
职场中,只有我们具备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想要避免被“黑天鹅”事件所冲击,我们一定要首先提升和稳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确保自己不会随便被人代替,降低被淘汰的风险。
不过,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谁也不知道大环境会不会突然变化,你的核心能力会不会某一天突然变得没那么有价值,到时,就算你依然可以坚挺立于职场之中,或许也没法站得那么稳了。
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就要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第二技能或者发展一个可行性副业,这样一来,就算是遇到再糟糕的“黑天鹅”事件,我们也可以有路可退。
结语:
“黑天鹅”,避无可避,总会出现。
既然无法摆脱,我们只能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