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宣遇到雍正,才有了这只碗。

2016-10-19  本文已影响42人  isHonghan

很长时间以前就有朋友问,觉山隐窑出了这么多器型,怎么没做斗笠?我们说:这么经典的器型,再等等吧。

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琢磨这事,也许正因为太经典了,反而不敢轻易动手。加之最近畅销品也不少,忙着忙着,就这么耽搁了,可却成为了我们一直放不下的念想。

入秋,觉山隐窑终于做了一只,但不是杯,而是碗。斗笠这种器型,从宋代始烧开始就是碗。当时文人雅士间很流行斗茶,而所用器皿最著名的是建盏,但最多的却是这种斗笠碗。宋人斗茶,观汤色胜于品滋味,这种敞口大碗很是方便。后来,斗茶之风逐渐推向民间,斗笠碗也随使用环境不同,发展出大中小不同的型号,大盈尺,小如杯。

觉山隐窑的这只碗口径约十四公分,尺寸适中,用度和观赏都比较合宜。胎也做的挺薄,因为斗笠碗壁不能做厚,厚了就笨,不挺拔,立不住。碗壁也不是那种直来直去的一条直线下来,略微有一点内收弧度,这样含蓄一些,不仅看着舒服,拿在手里也温和许多。总之,相比杯子,做这种薄胎大碗难度要高不少,利坯和烧制都有讲究。

器型圆满了,纹饰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时,一款雍正青花折枝莲恰好入了眼,仿永宣风格,虽然花瓣仅有三层,但点饰手法非常高明,很有立体感和水墨韵味,厚重却不显拙,气势十足,能托得起斗笠碗这种大器。

我们都知道,雍正官窑青花器常见有两种风格,一种比较淡雅,勾线渲染为主,没有太多浓淡色阶,以秀丽取胜。另一种则是仿古,尤其仿永宣器水平最高,但由于当时青花料大多是用国产浙料,想要追求永宣时苏麻离青那种釉色沉积的自然效果是很难的。

所以,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便创造出一种以浓色堆点呈现铁锈斑痕的绘画技法,就是拿笔尖蘸青花料,一笔一笔点在坯上,以点的疏密来表现纹饰的浓淡、光线的阴阳,虽不及永宣原作,却自成一家,很有特点。

而这种俗称「点工」的技法,不仅在觉山隐窑以往的作品里使用的比较少,市面上这类器物也不是很多。一来这种画法的局限性,很多纹饰并不需要;二来难度和工时成本太高,纹饰要一点一点的点出来,完全急不得,画一只碗的时间其他画法能出好几只。就这款斗笠碗来说,里外九朵折枝莲,要想保持每朵一致的精美细腻,对功力和眼力要求之高,不是普通画师可以胜任的。

所以,专画点工的画师一般不会是老师傅,眼花了画不了,太年轻的画师水准又不够,即便在景德镇,好的点工画师也不多,能拿下这种大器的更是少之又少。

只言片语,难表用心,但功夫到了,您一定感受得到。

虽说这款「青花折枝莲纹薄胎斗笠碗」即将入窑待烧,但制作工期较长、成品率不可预估,年内大概只能出20只左右,如果您感兴趣,不妨找熟悉的觉山隐窑经销商聊聊,早些安排预订,比别人早些赏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