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清月
(本人原创,文责自负)
平 遥 清 月
徐民伟
去过两次平遥古城,一次是来去匆匆,一次是一夜小住。如果说第一次的平遥之行,仅仅是走马观花、拂光掠影,对古城只能算有一些星星点点的印象的话;那么第二次的夜住古城,却让我对平遥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尤其是月上古城的时候,我被那份清幽、那份凝重和沧桑深深地打动了。
在我看来,平遥古城有三大看点。第一个是古建筑,这里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古县衙、古街市、古庙宇、古民居。虽然仅有2.25平方公里,但是它却聚集了数千间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之说。军事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教的、生产的、生活的,各种功能的建筑应有尽有,形制样式保持鲜明的明清风格,是完整的明清时期县城的建筑生态系统。用“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来形容它是毫不过份的。走近平遥,一种古色古香、古风古韵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顿有时光倒转之感。我想,学习或研究古建筑的不可不来平遥。平遥古城的第二大看点就是老商铺了。市楼前,便是被称为明清街的商铺区,这里南北、东西两条交叉相连的大街上,林立着众多的古店、名铺、老字号,商店、客栈、茶舍、当铺、镖局、票号,各种商贸设施一应俱全,“长昇源”、“恒隆泰”、“云绵成”、“同兴公”等等,各色百年老店名震遐迩,尤其是有中国第一票号之称的“日昇昌”,单从其门匾上“汇通天下”四个大字,你就能深切感受到当年晋商的雄气、豪气和霸气,让你仿佛又能看到昔日平遥做为商贸重镇的那种车马辐辏、商贾云集的繁盛和辉煌。可是斗转星移、人去事息,平遥做为曾经的商贸重镇早已风光不在,而晋商做为商界领袖也已是昔日的故事。漫步在明清街上,看着两旁的日渐老旧的青砖灰瓦、斗拱飞檐和店铺名号,不由地让人生出岁月沧桑之叹。平遥古城的第三大看点,当然也是最大的看点,便是文化。如果说平遥的古建筑是有形的,古店铺是有形加上有名的,那么它的文化便是承载在这两者之上的,所谓形而上的了。正像平遥古城被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样,其突出点便是“历史”和“遗产”,而核心是“文化”。如果细细感受,你会发现,平遥古城就是一幅立体的、能走得进去的历史文化图卷,置身其中,让人能深深感触到百年以前的社会样态、市井生活。所以游览平遥古城,仅仅用眼看、用耳听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
然而,平遥毕竟是一座古城了,它的价值最根本的是它的历史和遗存,它的风韵最主要的也在于它的古老和厚重。虽然它与财倾天下、名震全国的晋商这个名号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白日里也还是人流如潮,看似一派繁荣。但是,此时和彼时早已相去甚远,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了。当年的人群是商人,来此是经营、是发展;而现在的人群是游客,来此是观光、是消费。做为一座曾经的商贸重镇和豪门巨贾的商业角逐场,现在的平遥已是“斯人已去,传奇犹存”。“日昇昌”也好,明清街也罢,面对一处处往昔财富的痕迹,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财富巨人的历史背影,在岁月大潮的簇拥下渐行渐远。因此从审美的意义上讲,平遥古城的审美基调是古朴厚重、沧桑深沉。所以白日里游古城,总觉着不能尽兴,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觉得有点不太真实,尤如观看一出现代版的古装戏,热闹归热闹,但却看不清它的神韵,品不准它的真味。
而夜晚后则不同,正当我沉思徘徊的时候,夜色更深了,游人散去了,古城平静了下来。我漫无目的地在街巷中走着,忽然看到原本黑魆魆的古城墙上,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幽、空灵,映着高高低低的女墙,映着斗拱飞檐的城楼,城头明月透着清寂的古意,一种悠远的感觉油然而生。夜凉如水,月白如霜,古城的大街小巷、殿堂楼阁全都沉浸在无边的月色里。虽然有些清幽,虽然有些沉寂,但是此时的古城却真实起来,生动起来。青砖灰瓦、陈窗旧门,岁月的风尘,在月色里呈现得愈加分明。月在楼头、月在树梢、月在门楣、月在庭院,沐着月光,我细细品味着一段段凋蚀斑驳的老墙,一道道深沟浅辙的古巷,在古今间游走,在月光中努力找寻昔日古城的商旅忙碌和财富传奇。华灯已上,一些店铺和人家透出柔和的灯光,三三两两的孩子在街巷中玩耍嬉戏,给清寂的古城增添了温暖的色彩和生活的气息,古城显得更加的古朴和耐人寻味。
我庆幸古城的一夜小住,使我从容地品味了平遥清月,品味了月色中古城的古色、古香、古风、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