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曾经的语文课
这两年尤其是这半年来,脑海中总不时浮现前些年语文课的上课情景,说句心里话“我想念曾经的语文课了”。
犹记得上班第一年,新教师上汇报课,去听课的教师居然有五六十人,各科老师都有。那时大家觉着听语文课是一种享受。那些年虽然有考试,但主要是期中、期末考和月考,所以课时充足,老师有很多时间带领堂阅读和思考,记得那时晚自习,我可以跟学生整节课都聊名著,读文章(课外的);记得那时我们每周有两节专门的阅读课,学生在我们学校的“语文阅览室”挑出自己喜欢的书,一读就是一个多小时;记得那时的语文课,学生回答问题不说引经据典,也能做到旁征博引……
忘了从何时开始,各种名目的考试越来越多,老师用来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考试要时间,讲评要时间,针对性训练要时间,除去这些,剩下的时间只有匆匆赶进度,没有了课内的细品与感悟,没有了课外的阅读和思考;学生的书桌上除了课本和习题,没有一本“课外书”,老师授课,略作些“旁征”或“博引”,只能收获学生或新奇或木然的目光,而少有共鸣。
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我与学生的互动中,我时时感受到学生“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非常疏离和陌生”,他们正渐渐变成为被“单向度生活”宰制的“空心人”,很多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不断跻身更高层的顶尖学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没有“自我”,没有“意义”,一旦这些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便会呈现出对生活的倦怠感。因此在授课时,我常常于不自觉中带着我的学生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逃离,试图引导学生在知识碎片之外建立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进行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正如吴小健老师所说 “学科之上是完整的人,教室之外是丰富的世界”,要想“帮助孩子们孕育完整圆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视野,获得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而不是‘博学的无知者’”,就必须让师生过一种有尊严、有意义的“课堂生活”。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做教育的人就必须明白教育的真相,懂规律、有视野、有底气,这些都由阅读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