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读书社壹品创联-人间烟火非一般人群研究中||066号专题收稿

中国最早女诗人的家国情怀

2023-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头江南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是春秋时期有名的美女。许穆夫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爱国女诗人。她不但继承了母亲的美貌,而且自小生活在家族的呵护之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从小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样样精通,许穆夫人从小就随着父亲兄长进行垂钓,更是培养了其坚韧的意志。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自己的国家安危而担忧,心中有着雄才伟略,而且有着超人的智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由于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她权衡当时各个国家的实力之后,比较偏向嫁入当时国力最为强盛的齐国,她认为,齐国国力强盛,且距离自己的母国较近,自己嫁过去之后,在母国需要的时候,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齐国的力量对母国有所帮助;而许国距离太远,且实力太弱,即使母国出现什么困难,许国能提供的帮助可以说少之又少。但是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最终卫惠公并没有采纳许穆夫人的考虑,还是将她嫁给了距离又远且比较弱小的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当时以礼法为尊的时代,甚至有“父母没,不得归宁也”的规定。但许穆夫人为了自己的国家,完全没有把这些礼法放在眼里,不受其束缚,仍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前往母国,作为当时一国之主的许穆公,对许穆夫人无限宠爱,并允许许穆夫人不遵从女德的种种"越矩“行为”。许穆夫人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当然仅凭自己招募来的几千人马想要拯救自己国家是万万不可能成功的,这时她想到了实力强大的齐国,自己曾经心仪的对象。于是,前往齐国,经过努力争取,并获得齐国的援助。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燬(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于是创作了流传千世的名作: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载驰》这首诗是《诗经》唯一有诗人名字的诗歌。本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卫国被狄人攻陷的时候,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立即赶到曹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全诗共五章。作者从现实出发而引起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以及她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全诗感情真挚,动人心魄,艺术手法高超,语尽而意未穷。

《载驰》这首诗抒发了许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种种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自己的国家,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不忍释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