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32) ▏刻板效应:小孩子最聪明,成年人反而
题引: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达摩悟性论》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始制有名。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名分。)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1、
先来做一道智力测验题:
在马路上,一位公安局长正跟一位老人聊天。
突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冲冲地对公安局长说:
“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那么请问:
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据说有人专门拿着这道题在街头搞测试,结果100人中只有两人完全答对。
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孩子。
看来,成年人的知识和阅历并没有起到什么帮助,反而阻碍了他们看清真相。
这是为什么呢?
2、
其实真相非常简单:
“其实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两个人:
一个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
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没错,成年人之所以答不上来是因为受了经验的欺骗,被固化的思维所拖累。
谁说公安局长就一定非得是男人呢?
而小孩子的思维由于没有侵染太多规则和习俗,所以往往能够跳出思维的死局。
成年人的这种表现,用老子的话描述就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当然,心理学上对此的也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叫:
“刻板效应。”
也就是说:
”人们往往会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而不考虑其具体情境和个体差异,从而影响正确的判断,导致偏见。”
那为什么成年人总会表现出“刻板印象”呢?
因为一个人知道的越多,分别心就越多,分类的观念就越严重。
否则,他的大脑就会由于承受不了这么多知识而变得混乱。
不过,一些进化生物学的科学家们认为:
人类的大脑之所以如此高效,每天只需要消耗一盏普通电灯泡1/5的能量就能运转自如。
就是因为具备了强大的分类能力,节省了思考的时间和能量,从而在几百万年的物种进化斗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把人脑所要思考的事情换作电脑来操作运载的话,恐怕早就发热死机了。
3、
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分类能力会怎么样呢?
20 世纪80年代,伦敦有一位77岁的中风老人。
他的运动神经、视听以及记忆功能都很正常,只是大脑枕叶下部受到了损伤。
没错,他失去了分类的能力。
比如说,当看到两个作用相同,但外观不同的东西——比如说,两辆不同的汽车、两个不同的杯子时——他无法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无法自理,因为他连在桌子上摆上餐具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到。
原来,如果没有分类的能力,我们将无法在文明的社会中生存,只能退归到野蛮时代。
没错,分类的能力确实是我们人类进化史上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但它是一把双刃剑。
分类提高大脑运行效率的同时,也简化了大脑思考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加了思想上的偏见。
日积月累,我们就会把偏见当成正见。
再接着,我们就会把正见当成毋庸置疑的事实或者真理,完全忘记了事物的本来的面目。
好,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
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呢?
没错,答案是:
通过语言来命名。
所谓的“名”,其实是我们为万事万物量身定做的一套衣服。
就好像人穿的衣服不是人本身一样,事物的“名”也不是事物本身。
4、
举个例子,唐末有一位隐居的人物。
姓名和籍贯已不可考,只留下一个“无能子”的别号。
他还留下了一本充满了道家气质的著作叫《无能子》,其中记载了一则颇耐寻味的故事:
话说唐朝有一位美男子,年过三十岁依旧是单身青年。
为什么呢?
因为他要么整天端坐一言不发,要么满街游逛疯癫无常。
经常以羊为马,把草当成花,指着星星非要叫月亮。
于是,村里的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号叫“狂者”,通俗地讲就是“傻子”。
有一天无能子在路上遇到了他,叹息道:
“如此美男子,可惜了!脑子有病。”
没想到狂者反驳说:
“有病的是你!”
无能子很惊讶,义正词严地说:
“冠带不守,起居无常,失万物之名,忘家乡之礼,你这不是病吗?”
狂者反问道:
“被冠带,节起居,爱家人,敬乡里,岂我自然哉?”
不得不说,这位狂者反问得精彩极了:
所谓的风俗和礼仪,难道是我的自然之性吗?
接着,狂者更进一步说:
“所谓的天地日月、风云雨露、草木鸟兽、华夏夷狄,以至于是非善恶、邪正荣辱等等这些名称,都不是它们的自然属性。
都是最初被某个人随便命名和规定的而已,如果他当初把人称作狗,把羊称作牛,那么人就是狗,羊就是牛。既然他可以给人和物命名,凭什么我不能?
我有病没病我不知道,但是你不知道名的起源肯定是病人。”
——《无能子•卷下•纪见第八》
故事记载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不过我们可以想象的到:
无能子一定愣在原地,目瞪口呆。
其实这位狂者并不是真的有病,他只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对抗人们固化了的认知。
他真正想告诉人们的是:
“万事万物本来是没有名称的,所谓的名,都是后天的人为。”
用老子的话讲就是:
“道常无名,始制有名。”
5、
然后老子借用了一个比喻说: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
所谓的“朴”,就是指未经雕琢的木头。
它代表了一种“无名”的状态,一种无法被命名和分类的东西。
而“朴”一旦被加工成具体的器,就会被冠以名称。
比如:
你把“朴”做成一个用来坐的东西,就被命名为“凳子”;
你把“朴”做成一双用来吃饭的东西,就被命名为“筷子”。
而且有一点需要注意:
“朴”虽然小,但它蕴含着无限的可能。
它本来可以加工成任何一种“器”,可是一旦成了某一种具体的“器”,便失去了成为其他“器”的可能性。
就好像是一名待字闺中的女子,一旦出嫁,就失去了嫁给其他男人的可能性。
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谓的“规定即否定”。
也就是说:
“道”不可以被规定,也不可能被规定。
被规定了的必定不是“道”,最多只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达摩悟性论》里有一句话形容得非常精彩:
“不起诸见如来见,无名可名真佛名。”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看作是“名可名非常名”的佛家版本。
6、
那么,“天下莫能臣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指: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主宰“道”,臣服“道”,改变“道”的运行规律。
恰恰相反,是“道”在主宰着万事万物。
为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遵循着一条规律: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通俗地讲就是:
脑力劳动者主宰治并治理着体力劳动者。
那么二者的区别在于哪呢?区别在于:
脑力劳动者总是发布命令的一方,体力劳动者总是执行命令的一方。
换句话说:
脑力劳动者是命名者,体力劳动者是接受者。
没错,所谓的“发布命令”就是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定义、命名以及作出解释的权力。
所以法国哲学家福柯有一名言叫“话语即权力”。
7、
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用“话语”的垄断者和垄断人数来评判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了。
所谓的绝对专制就是指最高领导一人垄断了话语权;
所谓的开明专制就是指除最高领导之外,一些精明能干的僚属也可以分得一部分话语权;
所谓的大众民主,就是指大多数普通人垄断了话语权,发展到极端就成了民粹主义,即多数人的暴政;
所谓的精英民主,就是指少数精英人物垄断了话语权,发展到极端就成了纳粹主义,即独裁政治。
所谓的共产主义,就是指人人都有话语权,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丰富,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的社会里,人人不需要权力,也就不需要话语权。
这里补充一句,就大体上来说:
“两党执政”的资本主义政府属于大众民主,“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精英民主。
二者各有利弊,各有长短,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那么老子所提倡的是那种政治制度呢?
韩非子私心太重,看得太肤浅。
所以他误以为老子提倡的是第一种“绝对专制”,于是发展出了一套帝王统治术。
他错就错在:
主张君主本人有着不受制约的权力。
其实老子提倡的是第二种“开明专制”,因为他在下文紧接着说道: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就是:
“命名是一种权力,权力需要适可而止,需要制约,如此才不至于危险。”
那么权力由谁来制约呢?
并不是由某一个具体的人来制约,而是由“道”来管束。
道,是一切规则的总规则,一切法律的总法律,也可以说是一切制度的基础制度。
所以老子用了一个比喻说: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意思就是:
山川深谷承载着江河湖海,同时也制约着江河湖海,并且决定了江河湖海的形状,深浅以及大小等等。
没错,既然川谷是江海主宰,那么“道”自然也是天下的主宰。
8、
所以,当一个国家被“道”承载着运行发展的时候。
就绝不仅仅是一片小渔塘,而是一片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大海,水草珊瑚、鱼虾龟鳖等等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也就是说:
每一个生物都能从这个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可谓是各尽其能,各取所需。
举个例子,为什么鲨鱼不会去浅水区生活?
并不是浅水区会缺氧,而是由于浅水区缺乏鲨鱼需要存活的完整生态。
比如说鲨鱼喜欢吃海洋哺乳动物,比如海狮。
海狮则喜欢吃乌贼、企鹅以及一些鱼类,鱼又要吃虾,虾又要吃水草。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不足,都会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也就无法为鲨鱼提供一个“尽其所能,取其所需”的生活环境。
同样的道理,那些贤者为什么不会去一个昏庸无道的国度去生活?
因为在一个昏庸无道的国度里,贤者无法“尽其所能,取其所需”。
9、
从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出:
老子所谓的“道”,其实就相当于一套主宰国家运行的规律。
一个遵道而治的国家,其实就相当于一个保证社会顺其自然运行的平台。
就好比淘宝是商家的平台,同时淘宝是无为而治的。
它不会跟商家进行竞争,也不会对商家产品的价格、款式、质量等等进行干预。
它只是提供一个维护秩序的平台,让商家在淘宝上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日积月累,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参差多态的交易网。
这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就是老子所说的: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因为在无为而治的社会里,老百姓做什么,怎么做,并不是被政府强制性命令的,而是自发性地去行动。
那么他们最后得到的结果,无论是赚是赔、是好是坏、都不会对政府心生怨恨。
在政府保障社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巧劳巧得,不劳不得,这就是公平,这就叫“自均”。
当然,政府的权力干预也要适可而止,所谓“知止不殆”。
那么究竟要干预到什么程度、无为到什么地步才算是符合“道”呢?
老子并没有给出答案,当然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他,也不可能给出详细的答案。
不过从这个意义上说:
老子的经济思想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属于自由市场主义+国家有限干预。
没错,这也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的主张,也叫“凯恩斯主义”。
10、
直到现在,世界上依然有两种经济学派势不两立:
一种是自由市场经济,以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学说为代表,主张市场万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在无形中调控市场,不需要政府干预;
一种是计划经济,以前苏联和我国建国初期为代表,主张政府有计划地生产、调控和分配资源,从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认为自由市场会有盲目性、不确定性、恶性竞争等等的弊端、所以需要政府规划和调控。
不过目前看来,二者都有弊端。
自由市场经济导致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计划经济导致了社会经济凝滞,缺乏活力。
所以凯恩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危机,费心费力地写了一本书叫《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在书中大胆地提出了“国家有限干预”的主张,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
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部分人所增加的收入,大部分都会用来储蓄,而不是用来消费。
结果就会造成市场的总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从而产生经济危机。
那应该怎么办呢?
政府应该刺激消费和扩大投资,并且想方设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当然,政府最好是悄无声息地进行。
总而言之一句话:
要让人们自愿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减少储蓄。
那么,供给和需求自然就会达到均衡的状态。
如此,经济就会被重新激活,正常运转。
这种国家操纵的宏观调控手法,不就是老子所说的“始制有名,夫亦将知止"吗?
而“知止”的结果是不就是“民莫之令而自均”吗?
看来,凯恩斯主义的思想源流,应该追溯到老子的《道德经》。
第三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