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 那叫母校吧
昨天,在微博上,网友@天涯历知幸 发表了一篇文章,让我感到,这个世上,总有人会偷偷守护你内心柔软。
她说,学校有菜有肉爱心午餐,可贫困生不好意思去吃,宁愿啃馒头就免费的汤……
学校公开的贫困生补助,或者商家慈善资助,不好意思去申请,怕有人怜悯的目光……
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很着急,老师很着急,孩子来读书,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啊!
于是,很多学校开始想办法……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孩子饭卡,如果一个孩子,一个月在食堂吃60顿饭,平均一顿都不到7块钱,就给孩子饭卡打钱,保证孩子每顿饭能吃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一卡通消费,如果孩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但是消费还不到240元的,他们就一次性打160元到孩子卡内。
郑州大学,同样是研究孩子的一卡通消费,通过这个,学校挖掘出很多不愿意拿补助的孩子,靠主食就免费菜汤拼命念书,郑州大学决定,对于每个月消费不到120元的孩子,学校同样往他卡上打钱。
电子科技大学,有一套专门的系统,负责去找“隐形贫困”的孩子。这套系统,记录了学生各类在校消费,比如说,吃饭花多少钱,买水果花多少钱,超市零食花多少,日用品花多少,每个学期坐几趟学校班车等等,非常详细。再结合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情况,家庭经济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计算机会给出一份名单,告诉学校应该补助谁。
有类似举动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每个学校的方法也许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整个过程,不用孩子申请,钱是偷偷打到孩子卡里,只有学校和孩子知道。
我在你身后,你无忧无虑地前进吧。
有人担心,会不会有孩子知道规则后,钻空子去骗这个补贴,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孩子,为了拿这个补助,连着三个月,每顿都吃几块钱,那孩子是真缺这点钱,我们愿意把这钱给孩子。
这些学校,这些老师,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资助,他们尽最大的可能,维护着这些孩子的自尊。
若干年后,这些孩子走上社会,回忆起大学时光,想起的不是饥饿和窘迫,而是食堂里香喷喷的大鸡腿,是食堂阿姨满满一勺子的红烧排骨,偶尔午夜梦回,嘴角也会带着满足的微笑吧。
你放胆探索世界,我守护你内心柔软。
所谓为人师表,大概就是这样吧。
人间事,多美好。
这所大学偷偷补助“不舍得吃饭”的学生 4万次
网友Shannon分享,她刚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特别节省,每天在食堂吃饭不超过六块钱,早餐两根油条一杯豆浆,一块二。午餐晚餐的话,学校的食堂是可以打半份菜的,所以每次就4毛钱米饭加3个半份菜,两块钱左右。
晚上上完自习回来如果饿的话,最多只能再加个茶叶蛋。
她说,就这样过了一阵子。突然有一天,收到来自校园一卡通管理中心发来的邮件,让她去领取生活补助360元。
“我一下子就蒙了,我从未跟人说起我的家庭情况,尽管学费是父母贷款的,但在大学里我从没跟任何人说过我的家庭情况不好啊。”
Shannon跑到一卡通管理中心询问:“为什么要给我发放生活补助?我从没申请过,你们肯定是弄错了!”
工作人员说,学校会监测每个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情况,“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
这番话,让Shannon瞬间热泪盈眶。
“我爱我的母校,中科大!”Shannon在故事的结尾说,“我的母校有太多优秀的东西是我由衷认同的,氛围、智慧、专注、低调等等。而这一刻,是一种直击心灵的认同感。”
后来,中科大党委学生工作部告诉记者,这叫“隐形资助”,于2004年在全国高校首创,目的在于让贫困生更加有尊严地接受资助。
“我们用一套算法在做这件事,初期的确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还有少数当地学生经常回家用餐,或者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卡通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
为此,中科大从2005年起改进数据统计方法,利用网络对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综合各院系平时掌握的学生生活情况,建立了每学期更新的贫困生数据库。通过细致的情况统计和优化的大数据分析,筛除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据了解,从2004年到2019年,中科大已“隐性资助”贫困生4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达600万元。
网友评论所以 那叫母校吧 所以 那叫母校吧 所以 那叫母校吧 所以 那叫母校吧
所以 那叫母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