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将军》

2023-08-24  本文已影响0人  石山下

游击战的首个实践者,当属“红军之父”朱德。朱德出自滇军,他打游击最早是从云南土匪那里学来的。

按照游击战的基本原则,彭德怀在与敌军作战时,经常指挥大部队跟敌人兜圈子,趁对方一不留神就跳到其侧后,既使敌人摸不着头脑,又让他们疲惫不堪,这时候部队再在运动中歼敌。

高手对决,不是一打就完,更重要的是要在战后的“复盘”中通过互相借鉴来提高各自的水平。通过交锋,两支第一流的精锐部队都学到了新东西。第十九路军从红军那里看到,火力较弱的一方如何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以后他们参加一·二八淞沪会战时,就在作战方案中明确提到,与火力极强的日军作战,一定要学习红军的作战方法。

彭德怀打仗具备一种水滴石穿式的韧劲,也使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敢打硬仗、苦仗、恶仗、大仗的勇战风格,但这种劲头走到极端,也会导致他有时头脑过于发热,明知吃亏也紧咬不放,结果往往吃更大的亏。

第五次反“围剿”整整打了一年,大小战斗不计其数。用黄克诚的话来说,参战的红军战士在这一年里打过的仗,可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将军、元帅所打的仗都要多,在这种环境中,原先不会打仗的全都学会了打仗,没有经验的也学会了不少经验。无奈整个战略方针出了错,红军仗虽打得多,胜仗却打得少,根据地的面积也越缩越小,到9月下旬,中央苏区已有难以立足之感。

这段时间以来,素来号称铁脚板的红军已经快走散架了。“四渡赤水”后来被认为是毛泽东在长征中的神来之笔,但当时却饱受质疑,因为它是红军走得最频繁的一个时期,不仅白天走,晚上也走,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八路军自红军时代开始即能保持很强的战斗力,与这种能上能下、一切看战绩和表现的干部选拔机制是分不开的。朱德有一句名言:“戏点到谁谁就唱,没点到你就不能出台!”

在战术上进攻,就应当先找弱一点的予以消灭,如此强的亦将变成弱的。倘若先攻强敌,要是攻不下,其他弱的也会变成强的,而就算能够攻得下来,八路军自身的损失也必然不会小,是个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彭德怀一贯主张上级应给下级较大的机动权,而不能让下级事事都等待命令,尤其在敌后抗战的复杂环境下,如果事事待令,就会错失许多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在“清剿区”,日军被零打碎敲地打掉了好几股,搞得机动部队草木皆兵,乃至于见到利于游击小组隐蔽的地形就发慌,“有山不敢靠,见沟不敢过,遇林不敢进”。

彭德怀的概念是,只有首先让敌人运动,才能慢慢地找到歼敌机会。

以彭德怀的经验来看,锻炼新部队的唯一途径就是让它多打仗,不光是能打顺风仗、便宜仗,还要多打硬仗。因为只有多打硬仗,才能培养出能攻善守的过硬本领,舍此再无他法。

自赣州战役后,这也又一次证明,打大规模的阵地攻坚战并非彭德怀所长。指挥这种战斗,他打得顺还好,打得不顺,就往往容易钻在牛角尖里出不来。

在华北战场上,有没有打过关家垴,就跟问一个红军有没有走过草地一样,是荣誉的标志。打过,就说明你是条不怕死、不皱眉头的硬汉子,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让人心服。

冈村曾总结八路军的作战特点,认为八路军长于谍报,情报工作很厉害。

有的武工队给伪军立了“红黑簿”,伪军给老百姓办了件好事,就在他名下点个红点,办了坏事,就点黑点。

彭德怀从中得到的体会是,俘虏兵和俘虏军官不同,他们大多出身底层,经历坎坷,只要方法得当,对之感化并不困难。

西北野战军的冬季整训经验很快就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认可,毛泽东将之定名为“新式整军”,推广运用至解放战争的各个战场。

相比于国民党军,解放军的指挥高度灵活,各基层部队皆有便宜处置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长期打游击战、运动战所形成的习惯。

部队到了十分疲劳时,战斗力就会消失,这种情况非亲身经历很难体会。

吸取教训,彭德怀在6、7月对部队进行了集中整训,以后每打一次大战役,他也会主动停下来,尽量安排一个月的休整补充时间。

战场之上,即便是所谓的常胜将军,打过的胜仗和败仗也往往是一样多,因此在最终决定取舍之前,一个真正具备战争阅历的将领是决不会让“战”这个字轻易出口的。

美军只要具备四个先决条件,投降就合理合法。四个条件,一是子弹打光了,二是没有饭吃了,三是通讯联络中断,四是被包围突不出去。美国兵说:“我们完全符合这四个条件。”

在东西方军事冲突中,西方始终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这次吃了这么大的亏,还是吃在以往军事力量被认为不值一提的中国人手上,让西方社会深感震惊。有人预言:“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此处暗指中国军队)马上就会席卷整个朝鲜半岛。”

善用兵者,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扬长避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