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老师
困倦阴沉的下午,老师在讲台下面来来回回地溜达着,歪着头,用不甚洪亮的语言把以前学过的和即将要讲的建立起联系。
我坐在倒数第二排,抻着脖子,竖起耳朵,努力听清他说什么,手里拿着笔时不时地记录一下。
当然了,这只是刚上课没多久的表现,过了一会,我开始疲惫于那有些模糊的声音,还有一成不变的调子,于是抻着的脖子收回来了,竖起的耳朵也耷拉下来,笔尖在纸上划来划去的,偶尔划拉出两个老师口中不重要的词,划拉出方方正正的字体,那是练字一个学期的后遗症。
因为坐得靠后,我能看见左前方的一个女生在用手机刷淘宝,正前方的两个女生一边点着手机一边聊天,前面的投影一直停留在同一个界面,老师嘴里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能理解吧?”
没有回应,屋子里鸦雀无声。
老师又多问了几遍,我开始在心里祈祷:别问了,讲你自己的吧,最好能大点声。
上大学第三年了,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不多,“老师和学生之间不能产生共鸣”,是其中一件,那种老师在台上不停地问学生“明白了吗?”“理解了吗?”“知道了吗?”,下面的同学又各自为政的画面,实在有点尴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作为学生,即接受老师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聆听解惑之过程,如此你情我愿,你来我往,上课才有它的意义。
高中的时候我在一个学霸班,教我们的老师也都是教师团队中的精英,每个老师的讲课方式老练而生动,每句话之后再加上几个学生附和,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那个时候,作为少数的上课睡觉的那一个,不学习是有罪恶感的。
因为有着同样的高考目标,大家的积极性是很容易被调动的,老师嘴里说出来的,不光是知识,还是高考分数,今天说了十分,明天说了二十分,拼拼凑凑,翻来覆去的说上三年,学生听了,学习了,就是得到分数了,不听不学就是一无所获,利害关系已经摆在那里,一般的学生都不会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的。
但是上了大学之后,气氛和目标性好像都不如高中那般强烈了,以前学了十多年,家长就念叨了十多年,念叨什么呢?
考大学,考大学,考大学!
我们知道了,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呢?不知道……于是目标性就消失了。以前被人追着赶着的学习,也很少自己思考我做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所以上了大学之后,也习惯性地不去思考,旧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又难以建立起来,人就迷茫了,迷茫的时候,意志力变得薄弱,再加上听课像听天书,就出现了一群挺尸的现象。
大学也不是没有学霸,但是大学的学霸分为好几种,一种延续了高中的习惯,几点一线,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学,就像武林高手闭关似的,这种学霸也是最容易跟老师产生共鸣的。
我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学霸,毛概老师曾经夸过他,无论说什么那个学生都在一直回应他,回应的方式就是时不时地点一下头,虽然后来经舍友观察,这个学霸无论老师说什么都习惯性点头……但好歹也是一种互动啊。
有了这种互动,老师讲课就有动力了,毕竟谁愿意站在满满当当的教室里唱独角戏呢?现在流行的孤独是:我站在你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
我想,老师也是不喜欢孤独的。
但这种类型的学霸毕竟是少数,还有一种学霸虽然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但几乎不跟老师互动,至于为什么,本人没有去咨询过,所以不知道,推己及人的话,我想可能是因为懒吧。
接下来就是大部分了,平时看心情上上课,期末来一次魔鬼训练,再根据对成绩的期望值决定自己训练的强度,保证通过。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气氛,大多数得益于这类同学,顺便说一句,我也是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之一。
没经过调查,我也不敢妄加揣测别人的想法,只能从我自己出发,来问一句“为什么”。
从自身角度来说,“困”和“饿”是上课的两大天敌。有些人比较厉害,可以一整天保持“又困又饿”的状态:
昨晚晚睡,第二天早上起晚了没吃早饭,而且还没睡醒,于是上午第一节——卒;上午第二节临近中午,胃开始打结了——卒;下午第一节,午睡没睡醒——卒;下午第二节,个人觉得这节课不太可能困和饿,但我今天下午上课的时候课间就睡着了,连班长的消息都没收到,害得他以为我没去,于是——卒……
唯一有活力的就是晚上了,晚上一般是同学们玩手机的时间,卒……
很庆幸我是一个按时睡按时起以至于有机会吃个早饭的人。
好不容易不困不饿了,某一天又突然打了鸡血想好好学习,于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占座,小手背后地等着老师的谆谆教诲,结果老师一开口,那声音就像打了马赛克似的,不会读唇语的人根本听不清,一开始还挣扎一下,时间久了,知识没学到多少,倒是练就了一脸面不改色的本事,老师讲什么都没反应,因为讲什么都听不清,一个个托着腮帮子,眯着眼睛,像看哑剧似的。
所以说有时候课堂气氛不活跃,真的不都是学生的错,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老师是个二十七八的大姐姐,说出来的话虽然不是东北味,但透着浓浓的东北款豪爽,而且语言幽默风趣,跟说相声似的,就像舍友说的,跟那老师讲的课一比,手机算啥啊!
作为学生,我们不要求每个老师讲课都那么幽默,毕竟这要求要真的提出来,以后老师的就业门槛又高了。我们只想听一段声音洪亮,重点明确的讲授。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感叹一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真的很难,老师和学生都很心累,老师觉得学生没生气,学生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但谁都不说,凑合着维持原状。就像恋爱中的两个人吵架,都觉得对方会先说话,冷战好几个星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你不爱我。
初高中的时候,总是想给老师留个好印象,毕竟来年还要再见呢,时间长了还能培养一种名为“师生情”的东西,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多数时候,一个老师就上一个学期的课,一个班一百多个人,老师讲完课就走,一学期下来,人都认不全,更别提培养感情什么的了。除了一些跟着老师做实验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跟老师不熟的。
我来上课,可能就是为了学知识,也可能就是来保证一下出勤,还有可能纯粹是来凑热闹的,不管哪种,都没必要跟一个不熟的人做一些可有可无的互动。
上课的时候看见老师一个人在前面不遗余力地问“听懂了吗”,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词叫“情怀”,偏向师生情的那种情怀。
我觉得无论是为了学术也好,情怀也好,或者单纯地为了上课上得更开心也好,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尝试着改变一下,呼吁什么的就免了,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以后我也学学班里的那位学霸,跟着老师讲的东西做些反应吧,说不定真的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