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guó]国的故事——从“燕姬的嫁妆”谈起

2021-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蹉跎笑我

山西太原文庙近期的临展名为“燕姬的嫁妆”,展示了垣[yuán]曲县北白鹅墓地出土的文物,这次考古发掘是2020年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了9座墓葬,从西周到春秋时期。

为什么叫“燕姬的嫁妆”呢?是因为3号墓出土了一件甗[yǎn],上书铭文“虢[guó]季为燕姬媵[yìng] 甗[yǎn]永宝用享”,意思是:虢季把女儿嫁给了燕国的贵族,陪嫁了器物甗,希望她能永远享用。这位燕姬,是虢国君主虢季的女儿,因为嫁给了燕国,所以称为燕姬。

那么,历史上的虢季是什么人?虢国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典籍上记载的虢[guó]国可谓纷杂不清,国名就有“东虢、西虢、南虢、北虢”,随着建国后的考古发现和梳理,现在对虢国的历史大致厘清。

虢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周代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即把周王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到各地,以拱卫天子,平定地方。共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姬姓诸侯国五十三家。

虢[guó]国就是姬姓诸侯国,是周文王两位弟弟的封国,他们哥俩叫虢仲和虢叔,分别被封于陕西宝鸡,即西虢,和河南荥[xíng]阳,即东虢,至于具体是谁的封国,颇有争论,未明。

西虢和东虢拱卫周王室,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东虢在春秋早期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被郑武公所灭。

西虢则迁国到河南三门峡一带,又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南虢和北虢,迁国的时间存在争议。

南虢北虢就是一国,因为地跨黄河两岸,所以被分别称为南虢和北虢。

黄河北岸称“北虢”或“下阳”,被晋国在公元前658年攻灭,此时虢国尚未灭亡,在黄河南岸苟延残喘,称“南虢”或“上阳”,三年后(公元前655年),晋国再一次进攻虢国,灭掉了上阳城,虢国君主出奔京城,虢国至此灭亡。

晋国灭掉虢国的战争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假道灭虢”和“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攻击虢国,向虞国借道,送给虞国国君宝马和玉璧,第一次借道灭掉了虢国的下阳,三年后,晋国再次要借道伐虢,虞国的大臣宫之奇劝诫虞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意思是虞国和虢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不能借道。虞公不听,宫之奇举族迁徙避祸。结果晋国在这次征伐中先灭掉了虢国,又在回国的路上灭掉虞国。晋献公得回了宝马,笑道:马还是我的马,只不过老了些而已。

山西博物院展出的虞侯政壶,是罕见的有虞国名号的青铜器。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南三门峡发现了虢国墓地,数座大墓中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其中2001号墓地的铜器上,多次出现“虢季”的名字,证明这座墓就是虢季的墓葬,他就是前文中把女儿嫁给燕国的虢国国君。

虢季墓出土文物3200件,有青铜器中代表身份的七鼎六簋(也有学者认为是九鼎八簋)、八件套的编钟、玉覆面和玉组佩、金腰饰,还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人造铁器,一把玉柄铁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

虽然出土文物众多,但虢季墓的年代仍然存在争议,一般认为虢季墓是西周晚期,有学者认为虢季就是周宣王时期的王室重臣虢文公,埋葬于周宣王晚期,说明西虢的迁国发生在西周,另一种观点认为西虢是随着周平王一起东迁的,墓葬的年代应该在春秋早期。

同样的考古资料,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实也不足为奇,反而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吧,随着新技术和新发现,有些历史的真相终究会揭起面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