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
在翻过去的读书笔记,看到了半年前某周的笔记,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
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在1991年开创性地将递增报酬与垄断竞争分析工具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从而成功地把空间概念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之中,建立了中心—外围模型,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从此 , 掀起了经济学研究中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陈勇兵等,2013)这场革命有四波 :第一波是产业组织理论 , 第二波是新贸易理论 , 第三波是新增长理论 , 第四波则是空间经济理论。(梁琦,2005)
克鲁格曼认为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而没有明确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 因此, 他把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关于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研究的最新成果, 引入空间区位理论, 并建立分析模型, 考察产业集聚、 城市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 其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四个命题、四种工具、三个模型。
研究框架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存在多重均衡。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状态存在唯一均衡解,在报酬不变和报酬递减条件下被证明是有效的,但在报酬递增情况下可出现多种均衡状态。为了清除分析经济发展的空间区位问题,其提出了4个命题:
- 运输成本,认为运输成本在国际贸易和区间贸易中发挥关键作用
- 报酬递增,认为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会因为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而形成产业成本的节约
- 空间集聚,认为产业或经济活动由于聚集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能使得产业或经济活动趋于集中
- 路径依赖,认为先发优势能够形成某种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
进一步克鲁格曼引入4种分析工具:
- D-S竞争模型,依托该模型克鲁格曼将市场结构分析方法引入新经济地理学
- 冰山型运输成本,避免产品运输过程中引入复杂因素,同时避免运输垄断企业对运输费用定价的不确定问题
- 自组织演化模拟,由于在经济的地理结构中有多种形式的可能性, 且有自组织演化特征,所以必须通过自组织演化模拟来研究经济体如何在多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
- 计算机技术,用来模拟并显示复杂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 克鲁格曼建立了三个空间区位模型, 即 “中心—外围” 模型、 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模型, 分别模拟产业集聚、 城市体系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等过程。(段学军等,2010)
新新经济地理学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对理解现实中贸易模式的重要性。Melitz首先将企业异质性纳入到Krugman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中,其认为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生产率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的厂商将退出该行业,生产率超过较高水平临界值的厂商选择出口并获利。在此基础上,Baldwin和Okubo 等学者将企业异质性引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FC模型及FE模型,分析了空间集聚及区位选择等问题。与加入企业异质性而形成的“新”新贸易理论一样,Ottaviano把引入企业异质性的新经济地理学称为“新”新经济地理学。
“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视角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使得理论研究更加符合现实经济的运行情况,也对相关的经济学研究如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有着重要启示。
理论渊源和内容“新”新经济地理学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基础上加入企业异质性,着重分析了微观企业异质性对集聚经济的影响,使得分析问题更加符合实际经济情况。总体言,“新”新经济地理学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分析框架主要有 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OTT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和BEJK分析框架。
理论关联 分析框架参考资料:
1.陈勇兵等,“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No2.2013
2.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05,(4):1067-1086
3.段学军等,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地理学报,No.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