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走佗城
郑重声明: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发表于传统媒体。
佗城学宫早上六点,就着清凉的日光从河源市区开往佗城,去赴一场两千多年前的约。
此言不虚。
佗城,原称龙川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一个保存最完整的古城,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粤首邑”,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称。
不到八点,抵达佗城。弃车慢行,看到一段古城墙,高不足两丈,长不足百米,却因其古朴的造型和棕黄的灰砖而染上厚重与沧桑之感。城墙倾斜而上,顶端每隔半米就有一个瞭望口,轻易就把人带回兵戈铁马的岁月。城墙中间有一个高大的圆形拱门,可供车马通行。闭上眼睛触墙而立,可听见秦时的雨声汉唐的风。拱门正上方写着“佗城”二字,一门之隔,一城之始。
沿街而行,热闹非凡间尽显人间烟火味儿。早市人来人往,摊档的主人大多都在相互闲聊,好像眼前的几把菜或一篮黄皮能不能卖掉并没有那么重要。老人牵着小孩走得毫无规律,跟路边的小狗一样,走走停停,自在得很。
不久就走到了佗城电影院。在这座不见什么高楼的小镇间,电影院以它的高度和宽度彰显着它在佗城的中心位置。电影院每天通过屏幕重现那些过往的云烟,又用它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记录全新的历史,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存在。
想到这一点,忍不住对这座颇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多看了几眼。
但真正算得上悠久历史的,却是立于这座老房子周边的老建筑。人们曾说,行走在佗城,一抬头就可能看见秦汉的城墙,一伸手就可能碰到唐宋的门梁,一个转身就可能撞上秦始皇的野心、听见宋徽宗的叹息。
买了两套佗城景区套票,包含了五个游览点:学宫、越王庙、越王井、龙川考棚和商会。售票处对面就是学宫,远看气势恢宏,重檐四出,红墙黑瓦,色泽沉稳。走近后更觉得楼宇轩昂,飞檐如鹰。殿前古砖凹凸不平,一块浮雕着游龙的大石板铺于殿前台阶中间,为这幢老建筑增添了几分气派。沿着台阶走上大成殿,正中央“学宫”二字正居屋檐之上,蓝底金字,颇为醒目。跨过门槛,至圣先师孔夫子正端坐在“万世师表”金字牌匾下,面容肃穆。据说金字牌匾乃清朝康熙帝御书,尊师重教之风在笔墨间庄严流淌。
大成殿后是明伦堂,是古代先生学童授课学习之地。置两小儿于长桌长椅之上,假想他们正与古代众生学习六艺,竟有些许恍惚。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但诸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千年夙愿并未改变。凡俗如我,自然忍不住对着明伦堂的“老师”行了一个大礼,希望他能护佑两小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穿过明伦堂就是尊经阁,它是收藏经史子集等经典古书的地方。可惜,历经数劫后,建筑得以修旧如旧,阁中藏书却不知散落在何方。
实为憾事。
离开学宫,前往考棚。佗城是全国罕有的完整保存古代学宫与考棚之地,影响中国一千三百年的科举文化可在此窥见较为完整的样貌。现存的考棚重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二进院落四合院式的布局,占地约六千平米,看起来很开阔,却又有静谧幽深之感。两棵高大的玉兰树立于考棚进门处的天井之间,树干极为粗壮,枝叶极为繁茂,爬满树身的苔藓记录着这里久远的光阴,让人遐思万千。天井两旁便是考场,级别不同,考场的布局也不同。有的是单人单阁,桌面上只有一笔一砚;有的是围坐一堂,考官正居中间便可将眼前之人尽收眼底。单看这考场摆设就觉给人以威严肃穆之感,再想想赶考者心中所藏宏愿,更觉此地之重。
下一站是越王庙。说到佗城,绕不开的人物定是赵佗。赵佗是岭南文明发祥萌芽的创造者,佗城也成了南越王的兴王之地。因人杰而地灵,这又为佗城赋予了一层奇幻色彩。
闲走于不同景点之间,发现佗城的古祠堂极多,且姓氏不一。据了解,佗城现有的四万多人口中竟含有179个姓,如今仍立于烟雨间的48间古祠堂汇聚成“中华古祠堂博物馆”,有力地证明了古龙川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结合地。
越王井已成枯井,井中蕨草丛生,幽深阴冷,让人有些不敢直视。但我相信,这口井定会谨记挖井人的初心,滋养百家姓,抚恤凡人心,千年古邑佗城也将因此生生不息,绵延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