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face 4 读书笔记之读书笔记1-3章
第一章 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一、不好的产品行为的结果
二、为何数字产品表现如此糟糕
三、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目标导向
四、识别用户目标
目标不等于任务或行动,目标是对最终情况的预期,任务和活动是达到一个或一组目标的中间过程。
五、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六、目标导向设计概论
6.1消除用户研究和设计间的隔阂
同理心;将用研和设计尽早有机结合。
6.2 设计过程概述
目标导向的设计方法,综合了以下技术:人种学技术、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研究、详细用户模型、基于场景的设计、交互设计原则和模式。
目标导向的设计过程包括6个阶段:研究、建模、定义需求、定义框架、提炼、支持。这些阶段遵循交互设计的五个组成部分:理解、抽象、架构、呈现、细节。
目标导向设计流程详图
6.3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不是特征
本章总结:
一、设计原则:
1.用户界面应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2.目标导向的交互设计反映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3.交互设计不是凭空猜想
第二章 理解问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1 定性研究的价值
定性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以下问题:
1、产品现有和潜在用户的行为、态度、能力
2、将要设计的产品的技术、业务、环境情境--产品领域
3、目标领域的词汇和其他社会问题
4、已有产品的使用方式
可能解决项目中的一些问题:
1、为设计团队:提供可信和权威的依据,用研究结果作为设计支撑
2、统一整个团队:对目标领域和用户关心问题的理解
3、使管理者:在产品设计上有可能做出更综合的决定,而不是基于猜测和个人偏好
有可能为以下重要问题提供有用答案
1、产品如何融入用户生活的大背景中
2、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基本目标,哪些基本任务能帮助其达成目标
3、哪些体验容易吸引用户,如何将这些体验融入到现在进行中的产品设计中
4、用户采用当前的方法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花时间理解具体用户还能提供传统市场研究所无法发现的商业见解
1.2 定量研究的利弊
+mine:
市场细分的方法对于猜测用户购买驱动力是有很大作用的。除了基本的人口信息,更精细化的心理统计信息和行为变化,包括: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意识形态、风险规避、决策制定的模式。像SRI’s VALS & Jonathan Robbin’s geodemographic PRIZM 这些分类体系都能通过预测用户的购买力、购买驱动力、自我定位、资源来解释数据。
市场细分可以识别和量化市场机会,但,却不能定义一个产品是否可以实现该机会。定量研究需要有定性研究来解释行为原因才能成立。
二、目标导向设计研究
涉及到:文献、竞品、利益相关者、主题专家、用户和客户的访谈/观察
2.1 启动会
设计师聚集利益关系人提出初始关键问题:
产品是什么
用户是谁
用户最需要什么
从业务上说,哪些客户和用户是最重要的
设计团队和商业上面临哪些挑战
谁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什么
为了熟悉产品、业务、技术领域知识,需要了解哪些内外部文献资料。
2.2 文献综述
在访谈利益相关者之前,包括内部资料、行业报告、网络搜索。
2.3 产品/原型和竞争者审核
2.4 利益相关者访谈
产品初期设想
预期和日程计划
技术限制和机遇
商业驱动
对用户的看法
注意,不能照单全收。
2.5 主题专家SEM访谈
专家很专业,他们在复杂或专业领域必不可少
2.6 客户访谈
购买产品的目的
当前解决方案中遇到的难题
购买正在设计的这类产品时的决策过程
安装、维护、管理产品时的角色
产品所在领域相关问题和词汇
2.7 用户访谈
产品如何适应用户生活和工作流程:用户何时、何原因、如何使用产品
用户角度的领域知识:用户完成工作需要知道的知识
当前任务和活动:包括现有产品需要完成和不能完成的
使用产品的动机和期望
心理模型:用户对工作活动的看法,以及对产品的期望
现有产品的问题和不尽完美的地方
2.8 用户观察
大多数用户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定性)
三、访谈并观察用户
3.1 情景调查(人种学)
3.2 改进情景调查
每种类型的人物模型大约需要6个精挑细选的用户,每个用户1小时
使用小规模设计团队
首先找出用户目标
超越商业情境
3.3 为人种学访谈做准备(需要确定、收集的资料)
人物模型假设(较高层次上:哪些类别的人可能会使用产品?其需求和行为可能发生怎样变化?需要研究哪些行为范畴和环境类型?)—>商业和消费领域的角色(用户态度、能力、生活方式、生活阶段等)—>行为和人口统计学变量(以购物为例的行为变量:购物频率、爱好程度、动机;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位置、性别、收入)—>技术专业知识和行业专业知识—>环境因素—>做计划—>访谈—>修正/补充假设模型
被选候选人需要分布在人口统计学等变量的范围之内并具有足够的多样性。
3.4 进行人种学访谈
早期访谈具有探索性质,从用户角度收集领域知识,广泛而开放的讨论一般问题,较少深究细节;中期访谈中用户模式初步显现,提出开放式和明确的问题,此时设计师已掌握领域基本规则和词汇,问题更关注领域细节;后期访谈用来确定先前观察到的模式,可详述角色和行为、微调假设,封闭性问题大量增加。
访谈的基本方法:
在交互发生的地方进行访谈
避免按固定的问题提问
假装门外汉,而非专家
采取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相结合引导提问
首先关注目标,任务其次
避免把用户当设计师
避免讨论技术问题
鼓励讲故事
请求演示和讲解
避免诱导性问题
访谈之后,对笔记进行比较,讨论观察到的倾向和细节,标记数据中的倾向和模式,指导下一步创建人物模型。可以向大家公示。
四、定性研究的其他类型
4.1 焦点小组
适用于初始反应测定,收集用户长时间使用某产品的反应和情况,但不适合交互设计。
4.2 可用性测试
需要在比较完善的设计成品上进行,测试的关键在于验证某个产品设计。
4.3 卡片分类
用来理解用户是如何组织信息与概念的
4.4 任务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开放式访谈来深入理解人们目前如何执行具体的任务。
五、用户研究是好设计的关键
第三章—为用户建模:人物模型和目标
一、为何要建模
模型利于视觉化:用户间关系、用户的期望、用户与社会及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用户与产品间的关系,可以弱化不重要的细节。
二、人物模型的力量
确定适合产品使用的个体对象,他的需求代表一大部分关键用户的需求,将这些个体进行优先级排序,确保满足最重要人群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次要个体需求。
2.1 人物模型作为设计工具的优势
确定产品的功能及行为
同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其他设计师交流
就设计意见达成共识和承诺
衡量设计的效率
助力市场营销和销售规划等与产品相关的其它工作
2.2 人物模型有助于避免各种设计陷阱
弹性用户—团队成员对用户的不同理解
自我参考设计
边缘情况设计
三、人物模型为什么有效
人物模型把设计和开发团队的同理心聚集在用户目标周围。
3.1 人物模型以研究为基础
人物角色主要数据来源:人种学研究;情境调查;其他与实际用户、潜在用户进行的对话和观察。
补充数据来源:脱离用户情境进行访谈;利益相关者和主题专家提供的有关用户的信息;通过焦点小组或调研等获得的市场研究数据;市场划分模型;文献综述和前期研究中收集的数据
3.2 人物模型代表特定产品的用户类型
以下两种人物模型需尽量避免
跨产品人物模型:拥有不止一种产品的企业希望重复利用同一个人物模型,但人物模型必须是针对情境的。不同产品应单独研究和开发人物模型
原型与模式化形象:模式化形象通常是设计者臆想的产物。
3.3 人物模型拓展了用户行为的范围
3.4 人物模型有动机
理解用户动机,可以改进甚至消灭不必要的任务
3.5 人物模型可以代表用户之外的相关人士
3.6 人物模型是比其他用户模型更适合的设计工具
交互设计中,如用户角色、用户信息、市场划分等都有劣势。用户角色无法利于使用同理心,专注了任务却忽略了目标;用户信息太简单,没有目标动机和使用情境;市场划分基于人口统计数据、分销渠道和购买行为,人物模型基于使用行动和目标,市场划分有助于确定人群统计范围,进而确定人物模型框架,并作为初始过滤器把访谈限制在目标市场人群。
四、理解目标
用户目标是用户行为的驱动力
4.1 目标驱动使用模式
目标解释了人物模型为什么要产品,怎样使用产品
4.2 目标必须来自定性数据
无法直接询问用户的目标是什么。要从观察到的行为、回答、非语言暗示、环境的暗示中重新构造目标,并将每个目标表述成一个简单的句子。
4.3 用户目标和认知处理
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
4.3.1 为本能反应而设计
指初见产品时的感受,此时还未与产品进一步交互,大多情况是视觉外观、动作、声音、触觉。本能设计是为情感设计,在特定情境下引起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反应,美观可能是情感设计的一部分。对于消费品和服务来说,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是恰当的,大家都对漂亮的事物能付出更多的耐心,并且不想承认自己的付出根本不值得。
4.3.2 为行为设计
指设计出的行为可补充用户自己的行为、暗含假设和心理模型的产品行为。应以行为层为基础,实现本能设计和反思设计的和谐统计。
4.3.3 为反思而设计
意味着打造长期的用户产品关系。如果某个产品/服务的设计能够满足用户的目标动机,甚至超越产品的主要目标,而用户以某种方式通过个人或者文化关系与产品联系起来,则引发具有反思意义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4.4 用户目标的三种类型
4.4.1 体验目标
体验目标是简单、通用、个人化的。体验目标让人们关注产品的视觉、听觉、交互感受,通过深入了解人物在本能层次上表达出来的动机,还可以让人们关注产品的物理特性。比如:感觉灵敏掌控事物;有趣;再次确保安全性和敏感性;感觉很酷/时髦/放松;保持专注警醒。如果产品让使用者感到自己很笨、不舒服、自尊心受挫,则会弃用。
任何违背了体验目标的系统,不管它能如何完成其他目标,都会失败。
4.4.2 最终目标
代表了任务动机,产品/服务可直接或间接的完成它,行为的处理过程影响本能和反思,最终目标是决定产品整体体验的最为显著的因素之一。交互设计必须把最终目标当做产品行为、任务、外观、感觉的基础,情境、日常场景、认知过程的走查可发掘用户的目标和心理模型,帮助恰当的行为设计。
4.4.3 人生目标
常超越了产品的情境,它是深层次的驱动力和动机,它能够解释为什么用户要尽力完成他们期望的最终目标,描述了人物角色的长期期望、动机和自我形象的特征,这些将人物角色和产品联系起来。设计师需要将人生目标转化为产品的高层次的系统功能、正式的设计概念和品牌战略。是否能够达成用户的人生目标(假设其他目标实现了),是普通满意用户和忠实用户的区别。
4.5 用户目标是用户的动机
高层次的用户动机:
体验目标与本能处理过程--用户想要感受到什么
最终目标与行为处理过程—用户想要做什么
人生目标与反思过程--用户想要成为什么
4.6 非用户目标
客户目标、商业目标和技术目标属于非用户目标。
4.6.1 客户目标
购买产品。通常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其他专业方面的特征。
4.6.2 商业和组织目标
商业目标:增加利润、增加市场占有率、留住现有客户、打败竞争对手、资源使用更有效、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非赢利组织目标:教育大众、筹备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运转。
4.6.3 技术目标
(对开发人员)
可以在不同的浏览器中运行
保持数据完成性
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
使用特定的开发语言或者库
保持跨平台的一致性
4.7 成功的产品首先要满足用户目标
设计原则:不要让用户觉得自己很愚笨
五、构造人物模型
根据角色对访谈对象分组—>找出行为变量—>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综合各种特征&阐明目标—>检查完整性和冗余—>指定人物模型类型—>进一步描述特性和行为
5.1角色:工作角色/职责(企业应用),消费品角色的区分在于(家庭角色、态度、相关活动的方法、兴趣、选择生活方式的能力)
5.2 行为变量:(注意点不能放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通常每个角色上15-30个变量)
活动:用户做什么,频率和工作量
态度:用户如何看待产品所在领域和采用的技术
能力:用户所受教育和培训、学习能力
动机:用户涉足产品领域的原因
技能:用户与产品领域和技术相关的技能
列出所观察到的行为变量的完整集合,如果结果和假设有出入,就需要添加、删除或者更改预期的行为和角色;如果出入很大,就要考虑增加一些新的用户访谈,弥补新发现的行为区间中的空白
5.3 将访谈主体和行为变量对应
5.4 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
5.5 综合各种特征,阐明目标
对于发现并确认的每一个显著的行为模式,要综合数据中的细节。细节应该包括:1、行为本身(活动及其动机) 2、使用环境 3、使用当前解决方案遇到的挫折和痛苦 4、行为相关联的人口统计学 5、行为相关的技巧、经验和能力 6、行为相关的态度和情感 7、同其他人、产品或服务相关的交互 8、做同样事情的替代或者竞争方案,尤其是类似技术。大多有用目标是最终目标,3-5个。
当主体行为随着公司大小、产业、家庭/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时,要把人物角色放在不同的商业/社会环境中创建对应的人物角色集。
5.6 检查完整性和冗余
若有两个人物角色仅在一些人口统计数据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去掉一个或者调整特征使二者不同。
5.7 指定人物模型的类型
优先级排序,目的是找到一个角色,其需求和目标能够通过单一界面完整而且愉快的被满足,且不会剥夺其他角色的权利
主要人物模型、次要(在不削弱产品能力的情况下和满足主要人物模型的前提下满足)、补充(利益相关者,其需求可由主要、次要来代表)、客户(常被处理为次要人物模型)、接受服务的(非产品用户,却会直接受产品使用的影响)、负面(告知利益相关者和产品团队,产品不服务的具体用户)共六种。
5.8 进一步描述特征和行为
人物模型叙述:长度不超过1-2页ppt,包括所有重要行为类型的总结,细节恰到好处,不要引入解决方案,只突出痛点,适当的恰当的一致的照片可以加入。
六、实践中的人物模型
6.1 关于人物模型的误解
6.2 人物模型的量化
这并不是必须的。具体过程:针对每个行为变量制定一个选择题,区分不同的任务类型,再为每个变量制定2-4个问题,随机安排问题的顺序,发放调查问卷,表格记录每个人物模型对应的答案数,表格记录每个人物模型与多少参与者类似,然后除以参与者总个数,得到人物模型的市场份额。
主要人物模型不一定占最大的市场份额。
6.3 机构的人物模型
6.4 资源有限时使用临时人物模型
依赖于现有数据和设计者对于行为、动机、目标等的尽可能精准的估计。
可能造成的后果:1.关注错误的设计目标;2.关注正确目标但漏掉了一些可能使产品走上歧途的关键行为;3.要获得未参与产品创造的个体或组织的认同上存在困难;4.人物角色的价值没有发挥,导致公司未来长期拒绝使用人物角色。
使用时一定要做到:1.清晰的标识这是临时人物角色;2.使用草图来表达,不要用照片;3.尽可能多使用现有数据,比如市场调查、领域研究、专家、现场研究、类似产品的人物角色;4.记录使用的数据以及做了哪些假设;5.避免使用典型;6.重点在行为和动机不是人口统计数据。
七、其他设计模型
7.1 工作流模型
7.2 人工制品模型
7.3 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