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存文库

故事连载 | 丰 碑(21)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欧歌zy

秉笔直书

从巢城东坝口到蒋家河口,这段水路大约5华里,木船不到半小时就到达目的地。

蒋家河,是银屏山的山水在银屏镇一侧汇集的一条小河,河水弯弯绕绕七八里,最终注入大河裕溪河。两河交汇处,称为蒋家河口。当年新四军四支队第九团,从皖西东进至巢县境内的银屏山区后,即派员沿着蒋家河两岸,向巢县城方向侦察。据当地群众反映,驻巢日军每天都有二三十人乘汽艇在蒋家河口豋岸,到附近村庄抢掠老百姓的鸡鸭鹅兔,QJ年轻妇女,闹得当地妇女白天不敢待在家里,家禽也几乎绝迹。团首长据此决定,在蒋家河口设伏,首战就拿这伙鬼子开刀。

由于情报准确,出其不意,这场伏击战打得极其酣畅淋漓,不到20分钟,全歼20多个鬼子,击毁小汽艇两艘。因其是新四军的对日首战,战后国共双方的主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作了宣传报道,蒋总司令还特地向新四军正副军长发了“嘉慰电”。

六十年过去,蒋家河口的地形地貌已发生变化。为防止汛期裕溪河水倒灌蒋家河,导致圩区内涝,水利部门在河口筑起一道大坝,坝底埋有大口径水泥涵管,正常情况下,蒋家河水通过涵管流入裕溪河,汛期裕溪河涨水,则封堵涵管,通过排灌设施向外排水。

唐诗等考察组一行人乘坐的木船,就在大坝边停靠。众人豋岸后,在大坝以及大坝两侧的裕溪河河埂上察看一番,觉得纪念碑应建在大坝上比较妥当。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大坝的埂面有半个篮球场大小,比两边的河埂都要宽敞,在此建碑不影响行人走路;二是这个位置,是战斗遗址的中心区。

这时,规划处主任提出一个问题,据说水利局打算在这里建一个正规的排灌站,建站就不能建碑。领队邵主任说,这事要问清楚。当场打电话给水利局局长,答复说,是有这回事,但计划报到省里,省里没批。

唐诗说,省里没批就不能作数,以后批不批那是以后的事。但建碑在即,不能拖。我看选址就定在这里,等我们碑开建,水利局就会取消他们的原计划。毕竟建排灌站是锦上添花的事,不是非建不可。

大家都笑,说唐诗这是先下手为强。笑过后大家也都认同,选址一事就这么初歩定了下来。接着又议了一下碑的设计和承建,这些工程业务上的事,唐诗插不上话。

两天后,市委正式决定下来,除了确认在大坝上建碑外,还有两条。一是纪念碑的承建和建成后的管理,由所在地银屏镇负责;二是党史办负责碑体上的文字内容,包括正面的碑名和背面的碑记。

唐诗一直担心工程建设会不会落在他头上,看来是多虑了,陡然间轻松不少。至于碑体上的文字,这是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的。

尽管是份内事,想要做好也不容易,尤其是碑名的确定和用谁的手迹。唐诗的特性,做工作追求效果的极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最好。想来这事光靠自己不行,还得求助于省新四军研究会。第二天上班,唐诗一个电话打到研究会,恳请研究会帮助联系,找一位著名的新四军老将军,为纪念碑题写碑名。

接电话的是研究会的一位张姓副秘书长,这位老同志很实在,也很热心,回答说:“你要先弄个㡳稿,多拟几个碑名,再撰写一些与蒋家河口战斗相关的宣传口号,剩下的事就交给我好了。”

果然是上级领导,考虑问题周全。是呀,你没有底稿叫人家如何题写?还有那个宣传口号,也是唐诗没考虑到的,搞纪念活动怎能没这方面内容?

下午,唐诗静下心来,起草题词底稿。从碑名到口号,林林总总写了四五十条。写完后浏览一遍,觉得还满意,便打算交付打印。这时,写字台上的电话响了。

“喂,哪位?”

“我是孙建。”

哦,是老书记,听口气很严肃。唐诗连忙问:“老书记有什么指示,请讲。”

“你们发来的《大事记》初稿,我已经看过。我觉得,上面有些记载与事实不符,必须改正过来。”

《大事记》初稿老早就寄发给县处级以上的老干部,征求意见,一个月后其他老干部都陆续反馈回来,只有老书记孙建那边没动静,唐诗便又打了个电话诗催问。大概就是从那时起,孙建开始看稿,现在终于发现问题。

“老书记,请您说慢点,说具体点,我这边好记下来。”唐诗边说边准备纸笔。

“五八年大跃进期间,”孙建声音宏亮,语速不减,“我们巢县,根本就没有搞高指标、浮夸风,也没放什么‘卫星’。有的就是县委领导全县人民,抗旱大干,热火朝天,哪有时间搞什么‘巨型卫星’……”

“就这一条吗?还有没有别的?”唐诗已听出孙建说的是哪一条,不想再听下去,便打断了他的话。

“就这一条还不够吗?这是在给当时巢县的大好形势抹黑。我的意见,这一条应该去掉!”

“这不合适吧?《大事记》中的这一条,资料来源于当时的县委文件,这个文件现在还保存在市档案馆,白纸黑字记录在案,那段历史现在谁也改变不了。”

唐诗的口气也硬了起来,因为这涉及到编史的严肃性。编史不是写好人好事,好看的就写,不好看的就不写。

短暂的沉默后,孙建又说:“既然你不同意去掉,那我要写一份材料,写好后给你们寄去。我要求,我写的这份材料,和你们编的《大事记》,同时存档。”

唐诗说:“这没问题。老书记的亲笔材料,您就是不打招呼,我们也会存档的。”

这个电话打了10多分钟。放下电话,唐诗抬头一看,发现办公室的人都傻愣愣望着他。显然,大家都听出来了,主任和老书记杠上了,情况不妙。

唐诗说,没事没事,大家该干啥还干啥。他自己又把《大事记》初稿拿出来,翻到“1958年”。那个条目的标题是:8月6日,中共巢县县委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的培养秋粮作物巨型“卫星”运动的决定》。

内容基本上是摘抄县委文件:“《决定》规定了巨型‘卫星’的产量要求:中晚稻亩产4千到2万斤;山芋亩产3万到30万斤;玉米、花生亩产1千到5千斤;皮棉亩产1千到1万斤;苧麻亩产3千到8千斤。《决定》要求,各级负责同志及所有农村干部和党团员,要亲自培养‘卫星’田、‘卫星’社、‘卫星’队,秋后将开展大规模的评比运动。”

这个产量指标,现在看来就是个大笑话,但当时可都是一本正经地做出来的。一句“秋后将开展大规模的评比运动”,就表明这是要真干,而不是摆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唐诗在审稿时,在这一条的前后各加了一句话。前面加的是:“《决定》是在ZY大跃进高指标精神的指引和省委严励要求下产生的。”

这句话点明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客观上也为县委撇清了部分责任。但孙建并不领情,他要的是完全无过,而且有功。

至于后面加的那句话,孙建就更不能接受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