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BC认知模型出发,对待育儿中的挑战
最近一段时间,娃会玩着玩着就和我说妈妈我爱你,来抱抱我亲亲我。最近我还发现他经常小大人一般地和我说“妈妈加油,我相信你可以的!”“你小心一点,别切到手了。”“你两只手拿,别洒了,会烫到的。”“你累不累啊?你去做个按摩吧!”这个时候,我心里就会甜滋滋的,看着他越看越喜欢。
但是遇到他不守规则,故意做些坏事儿的时候,我这些甜蜜的感受就全都转化成“我这是哪根神经没搭对,干啥要生他!”的窝火感。
前天我发了一次火,他打我的时候我没忍住,打了他。现在反思,才看清自己是被大脑控制住了,而非我去控制大脑。同一件事,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这和人们的认知不一样有关。
ABC 认知模型
A:事件
B:对A的认识看法
C:引发行为
拿孩子不睡觉这件事举例。不睡觉是事件,即A。到睡觉时间不睡觉,是故意气人,是不遵守规则,这是难以忍受的,要是不管他,以后会更难以管教的!这是B。拉着孩子到床上,不许说话不许坐起来,必须躺着睡觉,这是C。
很多时候,我们想改变C都是去改变A,即孩子到时间就去睡,我就不会再强迫孩子睡觉了。但是,一般做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会陷入死循环,让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当把聚焦点都放在了A上时,两人之间很容易发生拉锯战,最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这拉锯战中,两个人都不会有好心情。
新的思维方式是改变B,因为并不是A而是B,直接引起的C。
同样的孩子不睡觉这件事,如果B变成了:他不睡觉是不是还不困,是不是我下班回来陪他的时间太短了,他想多和我玩一会儿舍不得去睡觉啊!是不是这个年龄段的睡眠时间缩短了,以前的作息习惯不适合他了?还是想自己做主,体验自主性?是不是我担心他睡眠不足而忽略了他的真实情况?是不是我想让他赶紧睡觉我好玩会儿手机?是不是我觉得他不睡觉是挑战规则挑战我的权威?那么C很有可能变成了对孩子的理解,去查看相关知识,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增加孩子对这项规定的参与度,同时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执行规定等。
很多时候,影响父母情绪和行为的都是B,即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而并非是A本身。如果我们能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那么会是对自己最好的觉察和改变。
也许有人发现这种做法和对孩子的共情差不多,我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共情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猜测孩子的想法感受;认知模型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剖析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形成这一看法的原因,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思考所有的可能性。
“人的大脑都是懒惰的,喜欢最不费力气的行事方式”,通过这件事,我对这句话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以后我会通过刻意练习去控制大脑,从新的思维模型出发,去看待问题。
随着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我越认识到育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生活、认知、思维习惯等紧密相连的,不论是从育儿的挑战出发,还是从提升自我认知开始,都能不断地修炼自己,精进自己,让一切融会贯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