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在高处
人生的高处,常常以孤独做伴,一定是寂寞的行者,只有自己相随。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疏远了谁也不要疏远了自己,只有他会陪伴你走完一生。
苏东坡说高处不胜寒,因为离精神更近,而离世俗更远。在高处独行,避免了踩踏,但要预防暗箭。苏东坡“乌台诗案”就不幸被暗箭射中,差点丢了性命。
但凡美好的事物,都在高处,在远处,在深处,在静处。陶渊明说“心远地自偏”,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伟大的事物和光辉的业绩,都是在孤独中孕育出来的,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在他失明和失聪的孤寂中创作的,成功的背后一定是孤独在陪伴。
亚里士多德说,“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魔鬼就是神灵”,尼采也说过同样的话。亚氏更多的指前半部分,而尼采则说的是后半部分。
可见孤独与神性相连。脱离了低处的羁绊,才能抵达思想高地,获得形而上的自由。孤独也是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是生命神性价值的体现。
在人多和热闹的地方,只有娱乐、庸俗和将就,看不到自由、精神、思想和创造。
人多的地方必然互相羁绊,要互相礼让、互相谦卑、相互恭维,否则很难维系场面。
社交场合只是为商业提供一种见面的机会,为盈利埋下一颗预备的籽种。相互之间根本来不及获取有价值的东西。
孤独有非常高的精神价值,是衡量生命体灵魂的尺度。孤独是人内在进行整合的需要,在孤独中才能看到精神,看见自己,是与灵魂见面的时刻。
形而下的人,和形而上的精神,有着双重的两面人格。只有在独处时,才能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进行交流、审视、评估、整合,从而完善自我,反省未来。
人们有时会错误地理解孤独与沟通的关系,认为喜欢孤独的人不善沟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假象,世界上最重要的沟通,是与自己及自然的沟通,是人与灵的沟通。
世界上最有效的沟通,一定是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回避了环境的干扰才能深入灵魂,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才能有价值的发现与收获。
高原肯定是冷清的地方,人稀物少。思想的高地也是同样,宝藏通常在偏僻幽地。所以上到高地的人,只能独行,清冷是必然的需要。
人们把广泛的社会交际认为是沟通的成效,能够被普通大众认识并津津乐道的,一定是所有人都能看懂。最容易被接受的是喜剧演员、旦角和滑稽表演。
所以笑料常常出在常识的低处。向下方打破常识的界面,一定能引发哄堂大笑。向上突破常识,通常会引发不快、嫉妒与轻蔑。所以高处经常会遭到暗处冷箭的袭击。
还有一种孤独是源于希望的破灭。看不到美好,而失去了追求的勇气,从而处于一种孤苦悲惨的自闭之中。这不能叫孤独,而是失望后的孤苦。
孤独与孤苦的区分非常清晰,离开热闹和忙碌,就无聊难耐的人,一定是缺乏热爱与兴趣的,独处时灵魂是孤苦的。
孤独是一种专注,独处时会专注于自己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使他们充满激情,闲暇让他们可以更加执着于自己的追求,享受自由精神的快乐。
孤独在高处,精品相伴生。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事,都能做成精品。从无聊中可以挖掘出兴趣,摈弃粗俗、鲁莽和随意,勇于承担责任,积极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逃逸,把认真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