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潮州老民居的独特韵味

2024-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酒寒秋

      在广东潮州老城区穿街过巷,能看到不少遗留下来的官员宅第和普通民居老宅院,体会潮汕文化之美。

      铁巷是潮州一条小巷子,狭窄隐蔽,但里边的己略黄公祠却非常有名。

      己略黄公祠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进院,是潮汕民居的传统格局,首进和后厅中间有个天井,采光、通风和承接雨水都靠它。

      这座祠堂的木雕艺术被世人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名扬天下。它的金漆木雕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传奇为主,有的作品是连环画的形式,人物和动物的形态栩栩如生,细节上没有重复。祠堂大门两侧还有不少石雕作品,花卉、动物、人物都有,其镂空艺术精美绝伦。走进祠堂,感觉进了雕刻博物馆,满目精彩,看不过来。

      黄公叫黄鹏飞,是一位布匹商人,号“己略”,祠堂就叫己略黄公祠,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韩愈祠、开元寺都是潮州的名片,但我更喜欢街巷里的潮州,游走其中,才知城市风情万种、路边很多老房子的历史如此厚重。

      在绿荫里的中山路上有座大宅:清代潮州总兵、虎门水师副提督卓兴的府第。卓府建于清同治年间,坐北朝南,三进格局,雕梁画栋。正座左右有前后通达的花巷,是潮州清代上层官员府第的代表。

      卓府原有照壁,照壁前是围以石栏杆的大池,卓府还有后花园、府前戏台。后来大池填为马路,照壁也无存,府后的花园、府前的戏台也都不在了,卓府缺失了完整性。

      潮州还有座驸马府,也在中山路上,离卓府不远。

      这驸马叫许珏,是北宋时的潮州名士,取了宋英宗之女德安公主。许驸马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驸马府的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

      黄公祠属祠堂建筑,卓府和驸马府是高官和皇亲国戚的府第,都不算典型的民居。真正的潮州老民居,另有一番风景。

      潮汕老民居多用金漆木雕、石雕和镶瓷艺术,尤其是金漆木雕,其工艺登峰造极。但我在这些老院门前徘徊,最感兴趣的是大门上方的门匾、两侧的绘画和门框上的印章,就像看连环画,很有味道。这是潮汕老民居的另一个特色——把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融合到建筑里,集中在大门上展现,门匾、绘画、印章似乎都是大门的标配。

      潮汕当地有句话:“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这是自古就有的说法,指的就是潮汕民居在建筑格局和装饰工艺上,甚至可以和宫殿媲美。

      此话不假。

      甲第巷里集中了大批保存不错的民居宅院,多为明清和民国时的建筑遗存,门前都有简介。走进这条小巷,两旁精致的宅门一座挨着一座,目不暇接,每个院子都有名字,有的表露地位、有的追溯家世、有的彰显家风。巷子里仅“大夫第”就有好几座,“资政第”也不止一座,看来这些房子的主人大多有一定地位。

甲第巷 甲第巷

      建于清朝后期的“外翰第”,三进带一后包、一后花园,面积 673 平方米,保存完好,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号“大夫第”,也建于清代后期,三进一后包二火巷布局,占地面积 1017.6 平方米,门楼石墙面上的浅浮雕和彩画非常精美。

    3号“儒林第”建于清代,房主当过儒林郎(没有实权的从六品散官),所以才能把自己的宅子称为儒林第。

    建于清代的“高阳旧家”是座四进的大宅院,大门墙上的6幅画都是艺术精品。而7号“龙游衍派”,大门上下左右的画竟有12幅之多。

      其他如8号“宗圣世家”、14号“资政第”、25号“大夫第”等,院门都很漂亮,院子也保存比较好。

      11号“厚德堂”,作为社区公益场所,物尽其用;16号“资政第”,现在是“民居文化展览馆”;27号“燕翼旧家”,变身客栈。这些老房子算是利用起来了,但不少还是人去屋空。

厚德堂

 

    我们走到一座宅院门口,恰遇有人要进门,一问,他只是受房主委托看护房子的人。央求之下,他带我们进院子参观。看门楣,也是“大夫第”,但院子不大,只一进,不过有厅、有房,只是有些凌乱。看房人说,房主在外地打工,房子长时间无人打理也不行。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似甲第巷的老街巷在潮州老城区还有一些,都处于被保护状态。但一座座老院子,大门紧闭的居多,让街巷失去了烟火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