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庄子·德充符》(1)

2023-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映月池上

《庄子·德充符》是讨论道德问题的,所谓“德充符”,是指道德的充实完美。

第一则寓言:

鲁国有个断足之人叫王跆,他身边的从者和孔子相当。孔子的弟子常季问孔子说:“王跆是个断足的人,跟从他游学的人和先生的弟子在鲁国各占一半。他立不施教,坐不议论,向他游学的人脑中空空而去,回来却满载而归。果真有不言之教,在无形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这位先生,他是个圣人,我也落在后面还没来得及去请教他。我都想拜他为师,何况不如我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要导天下的人去跟从他学习。"

常季说:"他是个断足之人,而能胜过先生您,他超出普通人也一定深远得多了。如果是这样,他运用起心智来将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死生是极大的事,却不能影响到他,即使天地翻覆,他也不会随之遗落毁灭。他洞悉无所凭借的道理而不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顺任万物的变化而固守万物的根本。"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万物相异的角度看,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相距那样远。从万物相同的角度看,万物都是同一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关心耳目适宜什么样的声音和颜色的问题,只求心畅游于德的和谐境地。万物只见其同一而不见其有什么丧失,看到断去一足就像丢掉一块泥土一样。"

常季说:"他是修养自身罢了,用他的智慧获得明理之心,用明理之心获得无所分别的平常心,那么众人为何会聚在他周围呢?"

孔子说:"人不会在流动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而是在静止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使众人停下来照自己的影子。植物从大地获得生命,唯有松柏禀自然之正,冬夏常青;众人从上天获得生命,唯有尧舜得自然之正,在万物之中为首领。幸而他们能自正心性,才能引导众生端正。保全本始的特征,具有无所畏惧的本质。即便是独自一人也敢入千军万马之中。为了求名而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尚且能这样,何况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身体六骸为寓所,以耳目为表象,天赋的智慧能观照所能知道的领域,心中未尝有死生变化的观念的人呢!他将指日达到高远的境界,这样的人,人们都愿意追从他。而他哪里肯把吸引众人当回事呢?"

此节通过常季和孔子关于得道者王跆的讨论阐述了以道观物的观点。以道观物,超越了物本身的层面,便不会被物体之间的差异迷惑。王验并未因缺少一只脚不同于常人而自觉有所丧失,这是得道的结果。而道不仅可以让人不再怨得怨失,还会让人散发出超凡的魅力,身体残疾的王跆虽"立不教,坐不议",无意为人之师,却仍吸引来大量求学求问之人,连孔子都"将以为师"。

其中名句: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第二则寓言

申徒嘉是个断了脚的人,他和郑子产同是伯昏无人的弟子。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你就留下来;你先出去,我就留下来。"

到第二天,子产和申徒嘉又共堂同席坐在一起。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你就留下;你先出去,我就留下。现在我要出去,你可以稍留一会儿吗?还是不能呢?你见到执政大臣而不知道回避,你要把自己当成执政大臣和我平起平坐吗?"

申徒嘉说:"在老师门下,有这样的执政大臣吗?你炫耀你的执政身份而瞧不起别人吗?听过这样的话:'镜子明亮就不留下灰尘,留下灰尘镜子就不明亮。长久和贤人相处就没有过失。'现在你来先生这里是想求学修德,还说出这样的话,不是太过分吗?"

子产说:"你已经是这样了,还要和尧争善。估量一下你的德行,还不够你自我反省吗?"

申徒嘉说:"自己申辩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应当断足残形的人众多,不为自己的过错辩说认为自己不应当存足全形的人很少。知道事情的无可奈何而能安然接受自然的命运,唯有有德的人能做到。正如我们走进羿的射程之中,那中央的地方,是箭矢必中的地方;然而也有没被射中的,那是命运。人们因自己双脚齐全而嘲笑我脚不全的很多,我听了很愤怒;等到了老师这里,我的怒气全消了。这不是先生用善来洗净了我的心吗?我跟随老师游学了十九年,从未感觉到我是断了脚的人。现在你和我交往于道德的修养之中,但你却从形貌上来衡量我,不也是过错吗?"

子产惭愧不安,改变了态度说:"请你不要再说了!"

在此节中作者用一段对话表达了"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申屠嘉是受刑残废之人,于产是有名望的贵族,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前者卑而后者尊。而作者故意通过这种对比强烈的设置说明得道者未必是世俗意义上的达官显贵。子产羞于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申屠嘉同进同出,斤斤计较形骸之外的高低之别,不能以平等

之心待人,远远没有得道。而申屠嘉虽遭刑罚却不以为辱,顺安天命,终获心灵之平静,淡泊安然。人不能以地位尊卑来判断人的德行,也不能以形骸是否完备来衡量一个人的境界高低,得道之人早已对形骸之外的千差万别视若无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