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力 | 自律远远比自尊有价值
“那些满怀热情地倡导自尊运动的主张基本上不是幻想就是胡说八道,自尊的影响是微弱的,有限的,而且并不都是好的。”——鲍迈斯特
你每天会花更多的精力在哪里呢?
研究发现,与性爱、美食、与好友会面、喝酒或拿到薪水相比,我们更喜欢提升自己的自尊。
大多数人都会为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费尽心力,我们认为良好的自我感觉会对我们的学业、事业甚至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变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通过依赖外在因素来建立自尊的人,反而自我价值感更加脆弱,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酗酒以及饮食障碍的问题。
由于我们高估了“自我感觉良好”的价值,教育者或者领导也常常通过鼓励学生(员工)“你很棒”以激励学生(员工)产生更多正面的行为,然而以“自我感觉良好”为工具,来激励员工或学生其实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自尊心膨胀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表现得前所未有的差,事实上,他们的考试成绩都不及格,研究者猜想,告诉差一些的同学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可能会使他们认为:“既然我都这么好了,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学呢?”
进一步讲,当我们以良好的自我感觉为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敞开心扉,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批评,更倾向于去抱怨别人而不是与别人共鸣,更加强迫自己追求成功,而不是在行动中享受快乐。
举个例子,一位长期以保姆为职业的阿姨向我抱怨:“去年的那户人家年终的时候给我400元过年,而这户人家就给了我一堆螃蟹和老鳖,这都是他们不想吃的!”
我反问到:“你的雇主平时有没有给你工资?”
她说:“有。”
“他给你的工资,你满不满意?”
“还可以。”
我接着说:“雇佣关系就是你为雇主提供服务,雇主给你对应的报酬,你的雇主可以选择给你年终奖,也可以不给你,给你是情义,不给才是应该。况且,他们并没有不给你,他们给你的螃蟹与老鳖可能价值远远高过400元,为什么你会将关注点放在这是他们不想吃的之上,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至少他们有在想‘过年了要给我们家的保姆些什么?’”
她依旧不理解不接受,一晚上,我都在听这位阿姨不停地在抱怨这抱怨那,整个房间的氛围都被搞得很糟。
最后,我又补充道:“但凡是人,都没有100分的,如果这个人只有60分,你的心情好坏取决于你去看他60分的部分还是他40分的部分,当你紧抓着别人的缺点(40分的部分),你会更多的抱怨与愤怒,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更差,当你积极关注他人的优点(60分的部分),你对他人就会产生更多的理解,甚至由于你的理解,你们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你的人际关系会更好,幸福感更强。”
说完,我就不愿意继续在那个地方待下去了,我对这位阿姨同理少,指责多,深感无力改变并想要离开此刻所处的关系。
当我带着糟糕的情绪离开那个环境,我的一位朋友对我说:“你能够很快意识到造成问题的本质在哪,并且你所指出的这个本质就是我们要改变的方向。”
这位朋友没有责怪我“自己都盯着别人负面看,没有同理心,还去要求别人,瞎扯什么淡!”而是跟多地去看见我60分的部分,也就是他指出的我能够很快意识到造成问题的本质原因在哪?并且他也对我有更多正确的鼓励:“这就是我们要改变的方向”,请注意他说的是“我们”,言下之意就是“不仅仅是阿姨,你、我、大家都要改变”。你有没有觉得他这种说话方式就让人很愿意听?原因当然是共情与同理心,共情、同理心有时就是天生的。
这位从未学过心理学的朋友的所言所行,也恰巧吻合了追求幸福感的正确方向:发展人际关系、不与他人比较而是超越从前的自己、开发自己的才能。
不以自我感觉良好为目标,而以发展人际关系、开发自己才能、超越从前的自己为目标,更可能接近幸福感的原因在于,后者满足了我们对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性的深层需求。
当我们以发展人际关系、开发自己才能、超越从前的自己为目标,我们将更富同理心,并产生更多积极有效的行为。
回过头来,为什么我知道应该更富同理心,行为上却反其道而行之?
从一方面来讲:
因为我的自动化加工部分先行了。我们的思维只有一部分是受控制加工的,而另一部分是自动化加工的。
阿姨不开心的表情以及不知足的抱怨激起了我的厌恶感与愤怒,并且以我对阿姨的了解,她是一个从不给别人说话机会的人,于是,为了快速表达我的观点,我对她没有任何共情,只是直接了当地把我认为正确的东西扔出去,并且,至此我对阿姨“爱抱怨且喜欢批判别人”的习惯仍有诸多不满,估计下一次再遇到她,或同样的情形,我可能依旧会有自动化反应(原来有人说我“毒舌”且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原因在这里?)。
情绪反应通常是即刻的,在我们进行审慎思考之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神经通路的捷径是将从眼睛和耳朵哪里收集到的信息传送到脑区的感觉交换台(丘脑),并且下传至它的情绪控制中心(杏仁核),而这些过程都在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皮层以任何形式进行介入之前发生。我们的祖先会不自觉地被灌木丛中莫名的声响吓一跳,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是这个原因。可是我们与那些偏向审慎思考的族人相比,如果这个声音是由危险动物发出的,我们祖先更容易生存下来。因此这种自动化不受控制加工的倾向再过去使我们生存下来,并借由基因传给了我们。
许多习惯化的认知功能在没有觉察的状态下自动且无目地发生,重构我们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才可能改变我们的自动化行为。然而,相对于受意识控制的行为,自动化行为改变起来非常缓慢,然而,通过重复练习形成新的态度,新的自动化行为就会代替旧的行为。
如果我能够意识到他人愤怒的表情与语气并非全部具有危险性,或许,就可以不被自动化反应所控制,下次或下下次,说不定就可以攻击性不那么强了,但谁知道呢?
除了从自动化的角度解释,也可以从取舍的角度解释,人际关系也是有取舍的。
你不一定要将你的同理心用于每一个人,也不一定要与所有人都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明显有些人只有20分的优点,或许,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问题根源所在,也并非坏事。
毕竟古语有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实话,我认为给别人指出问题,都算是帮助人了(别帮助我,请让我自助),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免费帮助“不需要帮助之人”的成长上(毕竟除非一个人自己想改变,改变才可能发生),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成长上。
那么,从本质上来讲,促进自我成长的是什么呢?
是自律,而不是试图以“自我感觉良好”为目标的自尊。一项研究表明,称赞“你真的很努力”比“你真的很棒”引起更好的表现,当一个人听到“你很棒”,会使他恐惧再次尝试,因为下次他们可能不会表现这么好,而“你很努力”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自律性,因此,当一个人被称赞“你很努力”时,更愿意继续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训练自我控制的肌肉来抵抗“习得性无助”,研究发现被关入笼内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中无助感,可是如果狗学会了自我控制,会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并且,当你在某一生活领域内学会自我控制,也更容易抵制其他领悟的诱惑力,比如通过坚持锻炼计划来锻炼自我控制的大学生,同时能够减少垃圾食品的摄入。
因此,“我很努力”比“我很棒”更值得追求,有效的行为,日复一日的精进才最终决定了你的幸福感与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