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1/2
2019-02-03 本文已影响13人
三月暖阳2017
书中将人分为四类: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幸福型。

其中忙碌奔波型的举例很是让我内心震撼:如今养孩子叫“鸡娃儿”,君不见孩子还幼儿园的时候,各种课外辅导轮番上阵,妈累了爹上场,爹也累了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顶上。唯有那帮苦逼的娃儿不能累不能病不能懈怠。于是乎,这帮被天天鸡血的娃儿中出现了一些“人家家的娃儿”: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平步青云...然而,这些“人家家的娃儿”幸福吗?他们在人生道路的前期只顾埋头赶路,收获赞扬,他们长大了遇到挫折会如何?他们成家以后家庭是否会幸福?他们进入职场以后人际关系以及抗压能力如何?好几年以来,我一直想有一个调查:那就是问一些从“四校八大”出来的人“你们幸福指数高吗?”但苦于认识的“四校八大”不多,加上关系不深也不一定拿到真实的反馈,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一直没有得以实现?路过的小伙伴儿们,如果你们有类似的调查数据,告诉我哦!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则是过去的奴隶。真正的、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标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