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娱乐圈

袁立事件里“躺枪”的小导演,不知道的职场沟通原则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娜娜aruna

这两天微博上被袁立怒怼浙江卫视《演员的诞生》不断刷屏,我也稍微留意了一下。在此我不对事件本身做是非评价,想说一说那位被袁立公布微信记录而“躺枪”的小导演应易璐。

当我昨天看到应导演和袁立的对话截图的时候,我心底“咯噔”一下,为应导演心痛和遗憾。对话中处处反例,所以我想借文分享一下她疏忽的几点工作沟通原则。

沟通重要工作,最好打电话或面谈

我刚工作的时候比较胆小,有点抵触和其他部门的人打电话沟通,喜欢来回写邮件大段大段讨论。我老板看到我连续几封抄送他的邮件之后,特意过来跟我讲:“Runa,call them,make them engaged.”(打给他们,让他们投入进来。)

老板都说我了,我只好把邮件减少,直接打电话说。我很快发现,直接语言沟通好太多了,不仅直接搞笑,也能够避免字面信息的误解和争议。(你不会知道一封语气不妥的邮件会传的多快、影响多坏......)

包括现在我们在和客户沟通重要事项的时候,也是首选面谈和电话,其次微信语音,极其简单直接的问题才会用文字或邮件。

公私分明,少提与工作无关的个人观点

易导演是袁立私下的朋友,也因此在沟通过程中说了很多个人观点鲜明的主观看法,尤其对其他演员的评价。

公私分明,是很多年轻人和我这样的性情中人,在踩坑中学到的第一课。除非是办公室斗争需要你旗帜鲜明的站队,否则在工作当中一定要足够职业:不谈个人,就事论事。

在职场中的大忌就是议论他人。就算涉及到对其他人的评价,请一定用非常谨慎的词语,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对事不对人。千万不要掺杂个人观点和主观臆断,如果实在口快说了不该说的话,最底限是不要留下文字或者邮件记录。你所有不经斟酌而说出口的话、发出去的字,将来都可能是你踩进去的坑。

我之前遇到过一位恃才傲物的男同事,专业能力极强,对别人的评价也非常刻薄。大家私下里会说:“在他眼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傻X,一种是大傻X。”这类人在工作上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他敢说不好听的话,上级和客户也暂时不会拿他怎么样。如果咱们在工作上还没达到“有资格”口出狂言、肆意评判的地位(当然达到了也不该说),最好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注意专业、客观、谨慎。

不要轻易给别人超越自己职权的意见和承诺。除非有明确的背书

应导演也许是受领导压力或暗示,口头答应了袁立能够晋级并落实合同,结果最后食言了。不给超越自己职权的(无背书)承诺和意见,是保护自己非常重要的一点,否则你会发现天上飞来很多锅给你背。

我记得当我进投行的第一年,项目上的领导突然间被裁了,来了一个不管事情的新领导,把所有责任都丢给了我。会在和客户的电话会议上说一半就直接挂线,留我一个人来应付巴西、新加坡、香港的客户、咨询师和律师团队。

中间帮客户谈好的买家忽然不买了,我打电话问领导,领导叫我想办法去找新的买家出来。当时我还真认真了,几个晚上苦思冥想。隔壁的资深同事看到我每天满脸菜色,问我发生了什么?我大概把我的困境说了一下之后,他微笑着说:

“找客户根本不是你一个小经理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大事应该去和大老板汇报,你自己扛什么?在工作中要学会分清自己该负责的和不该负责的,保护自己。

之后我没有硬扛着答应客户找买家,没有代表银行给任何承诺,而是详细的准备了一份项目进度报告,严肃交给了大老板汇报。在他的引领下换了一个负责人,带着我把项目继续了下去。

职场如战场。言行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

第一,我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

第二,我每一句话合适吗?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我的言行是否能明确达到目的?可能影响到哪些人?

如果想最快的在摔倒和爬起中学会职场上的沟通,建议大家加入有多方合作机会的项目和工作。你会在最短时间内观察到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如何沟通,自己的行为也能最快得到第一手的真实反馈。

也许有人说:“这样多累啊,多假呀。”但在我看来,真正职业的工作沟通是非常真诚和尊重对方,负责任和高效明确的沟通。归根到底,我们重视言行的“做人”是为了把事做好,最大限度的实现双赢,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内耗。

谨以此文感谢,在我近十年的职业生涯里给过我指导、反馈的所有领导和同仁们。我也犯过不少愚蠢的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及时反思和成长。希望每一位职场中人都少踩坑、快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