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论语

《论语》讲堂留影354

2025-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5-5-12 三百五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语音整理

本章从内容上来看,是孔子对子产外交能力的一种赞赏,但是表达的方式是通过一个行政文书要经过四个人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来说明这一问题。这四个人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合作。这一流程不仅表明子产知人善任,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郑国的外交事务。本章理解上并不难,难点主要在这里出现了几个比较陌生的人物。

“为命”,在这里是指起草外交文书。就是在子产主政之下,郑国的一件外交文书是如何产生的?从文本上看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草创,讨论,修饰,润色。这四个过程由不同的人负责执行,最后由子产来终审定稿。这就说明在子产主政之下,郑国的外交工作是严密的,是有效的,并且获得了当时各国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先来看裨谌,他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是子产执政时期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裨谌这个人据说能谋善断,为子产所倚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啥意思呢?就是说裨谌谋划事情是分环境的。如果在郊野之外,他能就能够想出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如果待在城邑里,就打不开思路。所以每次郑国遇到大事,子产就陪着裨谌去郊外思考处理问题的办法。

“草创”是一个文件的最初形态,也可以理解成草稿。那是不是草稿写的时候就比较简单呢?不是。一个文件最初产生虽然还不那么严谨,但是往往需要更强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谋断能力要求是最高的时候。所以我们常说一个公司也好,一个单位也好,在初创时期是最艰难的,能够担负这个任务的应该是有谋划能力之人。

接着又出现了一个人物世(音太)叔,姬姓,游氏,名吉,字太叔,他是郑穆公的孙子。在古代汉语里,“太”与“世”是通用的,所以“太子”有时候也叫“世子”,《论语》里有时候就把“太叔”叫做“世叔”。此人在《左传》里被称为子太叔,前面加“子”是春秋时期的一种习惯。据史书记载,子太叔长得是端庄儒雅,敦厚友善。在子产主政时期,也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子产去世后,子太叔接替了他的位置。

世叔在外交文书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讨论”。这个“讨论”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群人议论。在这里的主要意思恐怕就是斟酌,再三考虑,就是他的作用是在裨谌的基础上在加以完善。

第三个人物是“行人子羽”,姬姓,公孙氏,名挥,字子羽。他也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行人,是官职名称,掌管外交事务。子羽也是子产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但是他的能力主要偏重于执行层面。据《左传》记载,子羽不仅才华出众,知识渊博,而且擅长辞令,能说会道。所以子产主政后,子羽就受到了重用。“行人”作为一个官职,在春秋时期爵位不高,但是对能力要求却不低。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还要能言善辩。从这一点来讲子羽是比较称职的。到了战国时期“行人”中的佼佼者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叫纵横家。至于子羽在外交文书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文本里用了“修饰”一词。

这个“修饰”,我们可以理解成决策的执行,前面已经经历了“草创”和“讨论”,那作为一个外交官要做的就是如何再加工使之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

最后一个人物就是子产,姬姓,郑氏,名乔,字子产。历史上多叫它公孙乔,或者郑子产。因为他居住在河南新郑的东里,所以又称他东里子产。他是郑国的公室贵族,是郑穆公的孙子。

在子产执政期间,整个春秋时期正值晋楚两个大国进行争霸战争,战事连绵不断。而郑国又处在要冲地带,介于两个大国之间,所以这个处境非常艰难。实际上现实的政治情况大概也是这样,在大国旁边的小国生存环境都比较难,比如我们说墨西哥难在哪儿了呢?离美国太近,又离上帝太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子产就凭借着它特有的这种对于大局的把握的能力,以及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在晋楚之间有效的维护了郑国的利益和尊严。

子产在一件外交文书形成的过程中所起了什么作用呢?文本里用了“润色”这个词。“润色”就是进行再加工再整理,那么在前面的“草创”“讨论”“修饰”之后,子产恐怕要起最后的拍板作用。所以这里“润色”我们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文字上的修改与加工,而是最后的利弊得失要由子产定夺。

这样一来,我们对这一章的理解就大概是这样的,就是孔子说郑国制定的外交文件,一般都是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由东里子产加工润色,最后拍板决定。

铎罡老师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