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三皇五帝可曾有?
文/淡羽墨客
图/来自网络
有人说自己的记忆是永久的,那么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又如何!
对于了解一点历史的人,相信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我们民族的记忆是通过史册记录来保留的,也就不可能全部记录下来永久存在。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道:“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而言,记载最为薄弱的便是先秦以前的历史。而先秦的历史中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更是寥寥无几,这便给我们带来一个深思的问题:三皇五帝是否存在?
三皇雕像众说不一的三皇
三皇,中国传说时代的三个杰出贡献的部落首领。或许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也就没有记载关于三皇时代的单独本纪。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整理和注释《史记》时,将一些书目中关于三皇的零星记载整理撰写出《三皇本记》。汉之后到如今关于三皇的记载也都各有不同,其主要分类有以下几种:
伏羲,神农,黄帝;出自先秦古籍《世本》
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和《吕氏春秋》
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记》
伏羲、神农、共工;出自《通鉴外记》
纵观这几种分类,所列出的大多数都是远古时代的杰出的部落首领。
这些杰出部落首领的事迹有钻木取火、伏羲渔猎、神农尝百草、伏羲分礼、女娲补天、有巢筑屋等等。从事迹中我们也不难推断出,因为燧人氏钻木取火,先民们开始食用熟食;因为伏羲氏教授渔猎,先民们有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因为有巢氏筑房而居,先民们从迁徙到定居的生活转变;因为神龙尝百草分别出百谷,先民们开始了早期农业耕织从而有了食物来源与存储。
通过关于三皇时代故事的分析,我们也就知道先民们从蛮荒时代到农耕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实际很可能是后人杜撰,也许有些事迹不是一个部落首领完成的,但无法否认这些实际都是存在过的事。从推断我们也就得出结论:所谓“三皇事迹”是具有一种纪念作用的记载,三皇也就不是指某几个部落首领,三皇是指:在先民从蛮荒时代到农耕时代作出贡献的所有人。
分述五帝
《史记》开篇便是《五帝本记》。关于五帝的记载,太史公司马迁有这样的感叹: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意思是说:关于五帝的记载尧之后的记载大多来源于《尚书》和各学派的记述。而关于黄帝、颛顼和喾的记载,各学派的说法不一,各地的流传也不相同。太史公采集各种说法中可信的部分记下写成《五帝本记》。
涿鹿之战时的形势图从《史记》和各家的叙述中,我们便可总结出“五帝”各自的历史贡献。
黄帝
黄帝,名叫公孙轩辕。记载中他的主要功绩是:讨伐不服从神农氏调遣的部落,并最后通过阪泉之战取代神农氏统治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击败蚩尤部族,讨伐周边的边缘部族使得华夏部族成为中心地缘的主流部族;观察四季的变化定下节气变化规律,巡视中原地区部族巩固部落联盟的统一性。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年~5000年,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其文化的特征与黄帝部族的记载有所契合。仰韶文化区距今约7000年~5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文化的特征与神农氏部族的记载有所契合。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其文化的特征与蚩尤所代表的九黎东夷部族的记载有所契合。
由记载和考古的推断应证,就可以模糊的得到一个结论:黄帝及其有关事迹可能真实存在。那么黄帝的的主要功绩就是:使早期分散式的部落转变为统一的部落联盟存在,并且使得华夏部族成为中心部族。
颛顼 帝喾
颛顼,名为高阳。关于颛顼的记载各类史书记载也较少,考古发掘也不能仔细推导具体时间段。因此也只能从少数记载看出,他的主要功绩是:推行农耕和畜牧稳定生产,进而稳定生活物资的来源;制定简单的礼仪祭拜鬼神,巡视各部落的状况,从而巩固部落联盟的统治。
帝喾,名为高辛。关于他的记载也如颛顼一样,他的主要功绩是:通过教化百姓,祭拜鬼神来巩固部落联盟的统治。当然史书记载中,还有一个他有趣的事情。据记载帝喾的妻子很多,这样一来他的儿子也就很多。光《史记》中他妻子和儿子的记载就有以下几个: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史记·五帝本记》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史记·殷本记》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史记·周本记》
而这些记载其中的原委就容我稍后分析。
由以上我们便可以看出,颛顼和帝喾的功绩大多是作为守业之君的份内之事。
帝尧
帝尧,名为放勋。相信说到帝尧大家便会联想到一个词:禅让。记载中,尧的帝位是其兄长帝挚让与他的。唐尧最终又将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最终又将帝位禅让给夏禹,也就成为了一段美好的政治佳话。西晋时从古墓中得到的《竹书纪年》诸多记载颇为特异,其记载如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当然后者《竹书纪年》的记载也未必是真,不排除司马氏为自己得位正当性打下保护的舆论。但就个人而言更相信禅让的说法,因为这反应出了早期部落联盟时代的初生民主制度。虽然随着私有制的发展这种禅让制度旋即不复存在,但也无法否认其真实存在性。
当然帝尧的功绩除了推行禅让制,还开始重视洪水的治理问题,也进一步推动了统一的必然性和国家形成的必要性。另外帝尧还重视对四季时节的观察,并最终在羲氏部落、和氏部落的帮助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四季历法。
帝舜
帝舜,名为重华。记载中他的主要功绩是:通过任用大禹等人才,开始治理洪水、教化百姓礼仪、全面推行耕种方式、制定五刑明确赏罚等;通过对天下的巡查明确各部族阶级的礼仪,明确个阶级朝贡物品的规格;规定划分天下为十二州,通过明教和考察,来决定人才的任用。通过对帝舜的功绩分析和推敲,我们可以发现在帝舜的年代古代中国正在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形式过度。
通过以上对五帝的功绩的分别述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总体的结论。黄帝通过征伐和巡查,使得早期四分五裂式的部落形态形成为联盟形式的部落联盟。而颛顼和喾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行生产和教化巩固联盟,尧舜通过任用人才、加强教化和生产使得联盟进一步巩固,并为部落联盟向国家的发展做好基础建设。
长寿延绵的帝王
前面说到了帝喾有很多妻子和子嗣,若仔细发现还会知道记载中的五帝是有亲缘关系的。
以下是对记载推敲得到的关系图:
五帝世袭关系图这种关系的记载《史记》中的总结是:“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这从表面上看黄帝世系一直占有领导地位,但考据其前后时间跨度则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通过史册的相关记载五帝中每个人的寿命都超过七十,甚至有的还活过百岁以上。在古代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都相对偏低,在现在医疗水平发达时代活过百岁也很是少见。因此要活过七十以上在远古是不可能的,当然不排除远古时代是按照现今半年或一季度为一岁的记龄方式。因此这种世袭和年龄可能是后人强加组织为一体的,其作用无非是强调其后世统治者的正统性。
这种对远古不可考证的世袭排列不光中华民族有之,其他世界民族也有这类的自我排列。比如日本流传万世一系的天皇传承,古罗马的先王传承填补空白的故事时代等等。这也就能回答了为什么帝喾多妃与多子,大概是商、周的王族为了体现自己的统治是顺乎天意与世袭合法,将帝喾拉来当做自己的先祖。这种制造世袭的手法古今中外皆有存在。
通过对以上世袭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五帝之间并非有直接的血亲关系,也并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和统治;五帝只是众多世代部落联盟总首领中最为杰出的五位总首领。
结语
远古的事迹虽然不可实际考证,但通过记载的蛛丝马迹也能知晓三皇五帝的存在与否。虽然三皇五帝的事迹于我们太过遥远,甚至史学界很少有人谈论到这时期的话题。但无法否认的是:三皇五帝的事迹是反映了华夏民族从蛮荒时代到部落时代,进一步向国家形式发展的过程。没有那么多前赴后继与山林野兽搏斗、与边缘民族斗争、使各部族融合的“三皇五帝”们,也就没有之后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也更没有如今中华民族在世界中的骄傲和辉煌。
请闭上眼睛,于心中祭奠我们的远古先民吧!
——2018年12月12日记于成都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
参考文献:《史记》 汉司马迁撰
《史记·补三皇本记》 唐司马贞撰
《尚书》先秦诸子
《通鉴外记》北宋刘恕撰
《中国通史》 范文澜著
《历史的模样:夏商周》 蒋胜男著
《青铜时代的蕨类战争》 潇水著
最后分享一份《史记》阅读导图:
《史记》阅读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