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造无限可能17

2023-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井蛙读书
      家庭教育的奇迹之—— “两个人的学校”,一生的力量——爱迪生的成长故事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气学家和发明家,1847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爱迪生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尽管他没有接受过多少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但他却在母亲南希的帮助下,在发明创造之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尝试。最终,他凭借顽强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杰出的发明,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他的无数发明创造造福了人类,加速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1922年,爱迪生75岁生日时,社会各界人士在为这位成就非凡的老人祝寿时,回顾了他那些杰出的科学发明: “因为有了电信技术和电话传话机的发明,才有了今天电气通信事业的发展。” “因为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音乐教育才得以更好地普及和发展。” “电影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完全要归功于发明活动照片的爱迪生。希望他永远健康,继续为社会作出贡献。” “白炽灯的发明不但使人的生活变得更方便,且人心也变得更明朗了,这项恩典是绝对不能忘记的。”
        ………… 爱迪生生前获得过1千多项发明专利,还有的专利是在爱迪生死后授予他的。除美国外,还有30多个国家授予过爱迪生发明专利。从爱迪生的第一项发明——自动定时发报机算起,他平均每12天半就有一项新的发明,尤其是1882年,平均不到三天就有一项新发明。 爱迪生也因此获得了各种美誉:“发明大王”“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科学界的拿破仑”等。
        当回顾爱迪生这伟大的一生时,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曾被学校老师斥为“低能儿”、仅接受过三个月学校教育的孩子,是什么给了他无尽的勇气,成就了他的人生传奇?
        爱,开启“两个人的学校”
        爱迪生刚出生时脑袋很大、很笨拙,但在我眼里,他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尽管他满是缺点,爱淘气,但我从心底爱着这个孩子。 与其斥责爱迪生的缺点,我更希望拓展他的优点。 ——南希
        爱迪生8岁上学那年,老师对爱迪生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怎么教都教不会,我们不愿教这样的学生。”母亲向老师力争无果后,只好带着爱迪生离开了学校。
        尽管离开了学校,但是南希一点都没有放弃爱迪生,她决定自己承担起教育爱迪生的重任。她给儿子讲述了牛顿如何从一个不聪明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大科学家的故事,鼓励爱迪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学习科学知识。
        此后,爱迪生在母亲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和思想。
        南希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爱迪生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都给他看。
        南希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这所“两个人的学校”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一边纳凉儿,一边读书;入秋,爱迪生又读起了《鲁滨孙漂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文学作品;冬天,外面白雪皑皑,她坐在火炉边给爱迪生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非常注意帮儿子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爱慕不已,以至于朋友们都管爱迪生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
        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爱迪生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时,他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9岁时,他已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如帕克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即使是中学毕业生也会觉着这书很难懂,可爱迪生却读得津津有味。
        书籍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后来曾回忆说:“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虽然远离了同龄孩子,但在这所“两个人的学校”里,母亲用特殊的爱和教育方式,让爱迪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收获。她教爱迪生学习算数、英语、文学、社会科学……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南希从不拘泥于教科书,而是注意从身边发生的事进行引导。面对爱迪生的疑问,南希从不给他标准答案,而是一起和他翻阅百科全书,和他一起思考,尽力保护好儿子的好奇心。因为她相信:有好奇心就会不断学下去。“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这样的教育方式给了爱迪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为爱迪生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以知识渊博而闻名的爱迪生,成功的起点就在他和妈妈“两个人的学校”里,在和妈妈一起读过的每本书里。
        鼓励,滋养孩子的灵感
        他还是一个孩子,好奇心极强,常常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来。但我从来没有觉得爱迪生提出那些问题很愚蠢,我想孩子一定是带着好奇心出生的。 ——南希
        熟悉爱迪生的人,都熟悉他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来得重要。”现实往往让人颇感无奈,那些生命中的“灵光乍现”何时远离了我们?大概是孩提时的奇思妙想落下却总无缘生根发芽的缘故吧。
        令成年人感觉傻乎乎、毫无意义的想法和做法,在爱迪生妈妈那里却得到了认同和鼓励。在爱迪生“灵光乍现”的刹那,母亲的认同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小爱迪生的信心,从而使他相信:问题是可以探索的,不断尝试是可行的,失败是可以的,即使失败也是有收获的。
        在母亲的指导下,爱迪生自学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引人入胜的科学知识大大增加了爱迪生的求知欲望。在母亲的鼓励下,爱迪生阅读了很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他们身上勤奋自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使爱迪生倍受鼓舞。
        爱迪生从小就喜欢做实验,他从来不会轻易地相信任何一本书上的结论,他对于所看到和学到的一切都要尽可能地亲自动手并经过实验来加以检验。
        爱迪生做化学实验需要钱,他的零花钱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想到去卖报纸和杂志。爱迪生觉得在铁路上当一名报童很好,他想:“这样自己也会得到各种信息,随时都能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爱迪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母亲非常支持他,鼓励他大胆去尝试。1859年,爱迪生在铁路线上当了一名报童。爱迪生在当了几个月的报童之后,有了一点积蓄,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小铺,一个卖报纸杂志,另一个卖蔬菜、水果、奶油等,铺子卖什么东西都视季节而定。这两个小铺都由爱迪生雇用的几个小孩服务,他们也参与分红。后来,爱迪生又雇用了一个小孩在列车上卖面包、香烟、水果、糖等。最初的这些经历,锻炼和开阔了爱迪生的思维,为他后来不断向新事物发起挑战打下了基础。而爱迪生的母亲自始至终都站在爱迪生的身后,对爱迪生的想法给予支持和鼓励。
        就这样,爱迪生从生活中学到了许多他在课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正确的学习观和实践观,成就孩子的茁壮        我不强制他,我要和儿子一起享受思考的乐趣。默记教科书,长大以后起不了任何作用。活的教材不是遍地都是吗? ——南希
        当爱迪生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当他被称为“一位发明的神灵”“一位能生产的天才”时,爱迪生反驳道:“这完全是假话,艰苦的工作才是实在的。我的发明是靠实践得来的,我绝不是什么天才。”爱迪生这种务实刻苦的学习观和实践观,正得益于他母亲平日里对他的教诲。
        永远做孩子的坚强后盾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有母亲为我支撑着,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 ——爱迪生
        南希在爱迪生的性格养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爱迪生在外面闯了祸,她第一时间带爱迪生去向别人赔礼道歉;爱迪生被人家欺负了,她能通情达理地告诉爱迪生,要宽容,要原谅别人;看着因为听力受损而精神萎靡的爱迪生,她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稍微有些听不清,没有关系呀!你还有健康的身体,你还长着漂亮的眼睛和鼻子。如果振作精神继续学习,前面的道路一定很开阔。你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啊!” 浸润在母亲无私的爱意里,爱迪生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他不断地用自己的努力去摘取理想的花朵,用永不言败的精神不断书写着人生的传奇。
        追寻爱迪生的成长道路,我们不难看出,爱迪生的成功,除了其出众的个人素质外,离不开幼年时母亲对其充满爱与智慧的养育。在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随之对孩子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当我们静静地读完这个故事,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在爱的底色里,对孩子再多一点鼓励、多一些信任、多一些帮助和支持,让孩子能够在健康的精神家园中恣意畅游、快乐成长。在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当下,父母也要记得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不轻言放弃的勇气,让孩子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每一次挑战,以勇敢者的形象走在时代的前沿。
        爱迪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爱迪生的成功也是他母亲的成功。正是由于母亲的信任、帮助、鼓励,最终使爱迪生从一个普通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巨人。 (陈玲玲)

        从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家庭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不过也别因此就忽视学校教育,毕竟爱迪生有位教育才能高超的母亲。为了未来的孩子成长的更好,现在的准妈妈准爸爸们都要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教育常识。

        还有,就是想给到孩子爱,父母不仅仅要从内心深处爱孩子,也要有爱孩子的底气。毕竟,空喊口号是没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