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识是错的呢?

2023-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锦瑟_db50

外出学习,本身就是一次探险。当然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能不能达到目标是一个问题。还好,边走边看边想,却是我可以做到的。

结果常常是意料中的“失望”,意料之外的收获。

刘竑波教授讲到,同事9岁的儿子在某一个不上补习班的晚上感叹道:“还有不需要上课的晚上吗?”

上课,上课,不是在上课,就是在上课的路上。这似乎成为了一个9岁男孩的常识。不用上课,反而是不正常的。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长叹一声:我们到底在“制造”一种什么样的常识?

一个人不仅需要学习,也需要生活。但是我们正在给予孩子们一种“没有生活的教育”——除了学习,人生就是一片空白。

有时我也不得不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是“圈养”的,因为是独生子女,还是一个一个单独用金笼子装着养的,这样的情况连动物都会发狂,更何况是一个人。

一个孩子诞生,他的每一步都被“精密”计算,什么年纪吃什么,学什么,做什么,都是规定好的。一天到晚,几时几分到哪里,干什么,玩什么,也都是策划好的。一旦不到位,就有人感叹:“这孩子晚了!”在我高中的时候,男生还可能打架、称王称霸,现在的孩子打架都没有时间了吧!

如此想来,我们一直认为的“正常”真的不正常,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才是正常的、必然会发生的。

刘教授说:“一个好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最快也要28岁了。一个28岁的博士不曾做过饭,不曾洗过衣服,他如何走进婚姻?如何成为一个好丈夫、一个好爸爸?”

很惭愧,我们自以为,身为人师,自当竭忠尽智,孜孜不倦,耳提面命,要将最好的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可能有用,真的有学生因此成绩得以提升,考上了名校,但是挤占的学生摸索、思考、成长的时间、空间成本,又有谁来算过?

如果常识错了,我们应该怎么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