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三分钟,亲子关系大升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父母,就有一千种育儿方法。但是为人父母,育儿的核心目标却是一致的,就像斯宾塞·约翰逊在《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里提到的:建立孩子的自信和自律。斯宾塞·约翰逊提出通过一分钟批评、一分钟称赞、一分钟目标的育儿方式,让亲子沟通变得简单又有效。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非常擅长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讲述人生的智慧。他还写了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礼物》等等。
一分钟批评
没有人喜欢批评,在卢丹丹的《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中写过:打击与批评只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承受与逃避惩罚和责难上去。
斯宾塞·约翰逊在《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中说:孩子和大人一样,如果被人指责,就会把批评与自身的价值等同起来,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批评是为了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打击孩子。斯宾塞·约翰逊指出,在批评的时候,要把对孩子的爱和自己生气的感受,都表达出来。
一分钟批评要做到:
提前告诉孩子,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批评他们的行为,也希望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我们。批评的前30秒,在发现事情之后,立刻指出他们具体做错了什么,同时也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带给我们什么感受,说完就沉默几秒,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感受。
批评的后30秒,很重要的一点,要告诉孩子,他们错的是行为,但他们还是好孩子。说完之后,除了言语,最好能加上肢体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没和大人说,就跑到别人家里玩了很久才回来,而这中间,大人出去找不到,很着急。等孩子回来之后,家长很生气,可以对孩子说:你去哪里玩了,没有提前和我说一下,我很担心你。说完,就看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担心。再接着说:你这样做不对,但你还是好孩子,我爱你。说完,就拍拍孩子,最好能拥抱一下。也许我们不习惯说“我爱你”这句话,但肢体语言的表达一定要加上。
批评之后,这件事就翻篇了,父母要做到不重提。批评时,很重要的一句话是:你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但你仍然是个好孩子。换句话说,就是对事不对人,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中提到过: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不要轻易地爆发,而是冷静之后告诉自己:他只是犯了一个错,他本身并不是个错误。同样的,在佐佐木正美 / 若松亚纪的《孩子应该这样教》中,这样写道: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这件事没有做对,不是你的人格问题。
但是,对事不对人,要明确表达出来。因为孩子并不了解,你说的到底是事实,还是对他这个人,他只会记住批评带来的感受,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低价值感,所以,加上这句“你仍然是个好孩子!”,就变得很有必要。
一分钟称赞
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尤其是孩子,正确的赞美对于孩子来说,就像植物需要水。
有时候,赞美会给一个人,带来一生的影响。斯宾塞·约翰逊在《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中分享过“0失手”的故事:一位父亲教孩子打保龄球,在球可能滚到的地方,都摆满了球瓶。这让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一次都没有失手过。他长大成了一名出色的保龄球运动员,说起这段经历,他很感谢父亲。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
一分钟称赞:
和一分钟批评一样,运用一分钟称赞时,父母也要提前和孩子说好,当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我们会肯定他们的行为。当然,不是停留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空洞的赞美上。而是对他们的具体行为表示肯定,比如看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帮忙摆碗筷。我们就要主动说:我看到你帮忙摆碗筷,谢谢你。说完,沉默几秒,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感谢,接着用言语和肢体语言,表达“我爱你”。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等到孩子有很大的进步,才会去表扬、去肯定。在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的《孩子应该这样教》中写道:认可”不需要“成果”,孩子感受到有人关注、关心自己,心里也很高兴。
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关注,尤其是孩子,对于父母的关注,需求更深。父母要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斯宾塞·约翰逊在《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中说:被爱和感觉被爱之间,有很大的差别。父母要把对孩子的爱,明确表达出来,这是一分钟批评和一分钟称赞,相同的地方。卢丹丹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说过:当孩子感觉不到爱时,他的精力就集中在寻求爱和关注这件事上。
而表达爱的方式,除了在言语上,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还有就是拥抱。今天,你拥抱孩子了吗?
一分钟目标
目标指导行为,有了目标,行动会更明确。一分钟目标,要做到三点:自己的目标,具体,重温。
一定要是孩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家长的目标。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去上课外培训班的时候,挂着闷闷不乐的表情?为什么那么多孩子,不再学习乐器之后,很多都不愿意再触碰?那是因为,想让孩子提高学习的是父母,想让孩子各种考级的是父母。如果换一种驱动力,孩子是因为自身想提高学习成绩,而去补习;因为真正热爱音乐,想通过考级,证明自己学习的成果。相信去补习班的孩子,脸上挂着的会是笑容;去考级的孩子,眼光神态都会不一样。
佐佐木正美/若松亚纪在《孩子应该这样教》指出:家长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希望你成为这样的孩子”的这种心情只是家长满足自己愿望的自私心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让孩子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制定出具体的目标。举个例子,孩子想要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今天是2018.12.27,他可以在纸上这样写:我想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在2019.1.6日我会养成每晚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制定目标之后,还要时常重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牢记目标,经常回顾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制定的目标。
一分钟批评、一分钟称赞、一分钟目标,具体做起来的时候,当然不止一分钟,《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中斯宾塞·约翰逊提供的是一种育儿的思路:批评对事不对人,主动发现孩子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制定目标,时常重温。当孩子的自信与自律培养起来之后,育儿也会变得轻松,毕竟孩子的人生路上,父母更多的作用是陪伴和引导,以后的路,需要孩子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