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读书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342人  南瓜不胡闹

2017年又要过去了,惯例又要写各种总结,今年二季度开始就没写过读书记录,到年底了,就先把读书总结写了,感觉自己的拖延症还能挽救一下。


周末的图书馆总是一座难求

今年读的书数量不少,值得高兴的是渐渐形成了一些脉络,找了几条感兴趣的线索分别读了一些,也确实读到不少好书。读书的平台主要分成微信读书、kindle和纸质书,大约是各1/3的占比。

微信读书的读书换书币和每周的免费领书保证基本一直有书可读,逐渐代替了原本的京东阅读,在公交上消磨时间很方便,但是书库还是比较小。

今年把kindle从paper white升级到了voyage,看起来很舒服,也有不少好资源,比起手机来不伤眼睛也更容易专注。

虽然电子书十分方便,但是闲来无事拿一本纸书来翻,确实有电子书无法比拟的感觉。特别是每逢网商打折,有喜欢的书折后再对折,真的忍不住要买上一堆,加上订阅一年的读库和时不时去图书馆借来的书,读肯定是读不完的,嗯,但是就像站在大促销商场门口的妹纸一样,我控几不住我计几啊...


在中国买书真的是便宜,今年像这样的至少还有5-6单,捂脸

下面的读书总结,就按照阅读主题分别来写吧,有的分类逻辑也未必有道理,但是自己记录也就不那么讲究了,怎么高兴怎么来~不一定对每本书都有详细评价,更多是总结对于每一类书的阅读收获,如果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书再多聊几句。

一、故事里的百样人生——小说10本

假如一味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凝望世间万物,世界难免会被咕嘟咕嘟煮干。人就会身体发僵,脚步沉重,渐渐变得动弹不得。可是一旦从好几处视点眺望自己所处的立场,换句话说,一旦将自己的存在托付给别的体系,世界就会变得立体而柔软起来。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
——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可能是我们的教育里一向把小说归类到闲书,读小说缺少“教育意义”,往往有不务正业的嫌疑,于是一直以来小说都读得比较少,读过的也以科幻为主,加上少量的武侠。

今年从微信读书的推荐里开始先读了一两本,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据说比起讲道理,人们更能接受故事。小说就是在讲故事,好的小说要么情节精彩,要么讲得动人,要么寓意丰富,这三点有一项极好或是两项上佳就可以算是部不错的小说,反而若是三者平均却都不出彩那多半没什么看头。

岔开了,说回今年读的小说。

1-1 科幻——《时间移民》、《北京折叠》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
排险者点点头说:“我不知道。”....“我怎么知道?”
——《时间移民》(朝闻道)

两本科幻小说里,大刘的《时间移民》依旧体现着他对人性略带悲观的理解和大时间尺度上对人类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反过来也说明他对人类深深的关切。

而《北京折叠》作为得到雨果奖的作品,读完总觉得有些失望。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它反映社会阶级的现实意义一目了然,科幻部分太浅以至于变成了一层皮,它和现实离得太近,以至于似乎失去了科幻的意义。

1-2 毛姆和...冯唐——《赴宴之前(毛姆小说精选集)》、《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搜神记》

这些人就像有轨电车,永远在同一轨道上运行,倒回去再开出来,开出来再倒回去,直到报废后当作废品出售。这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敢于主导自己人生轨迹的人。
——毛姆《吞噬魔果的人》

读到毛姆算是今年一个意外的惊喜,初读就感觉他的这些短篇特别像欧亨利的风格,反转的剧情里透着人生的智慧,有些读来会心一笑,若是放在以前社会阅历尚浅时反而未必那么有感触。

原本这个格子是毛姆独霸的,结果年末两天又读到了《搜神记》,给它单独的一节似乎又太奢侈,于是就放在这里挤一挤。其实细想起来,两人的小说虽然叙事的风格不太一样,但是都是关于各种人生的故事,还真有一些冥冥的联系。

不同在于,冯唐的故事(还有大冰似乎也是)用连续不断的情节加口语化的文字,让你一口气不断地读下去,渐渐沉浸到故事里。当结尾到来,你缓缓吐出胸口积聚的那些情绪,惘然四顾,发现自己或在天渊或在潭底,有些玄之又玄——又或者故弄玄虚。相比起来,还是不及毛姆的人间世脚踏实地。

1-3 悬疑——《我的名字叫红》、《猎豹》、《雪人》、《恶意》

对尤·奈斯博的《猎豹》和《雪人》印象深刻,这两本书是有先后顺序的,我读的时候正好倒了过来,所以读《雪人》时其实已经被剧透了。然而实际上并没有降低太多阅读的快感,作者从明暗两条线推进故事,对气氛的营造十分到位,关键情节真的是让人捏着一把汗在读。叙述风格上让我想到了很喜欢的一位网络小说大神——猫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总觉得在精神上他们似乎一脉相承。

《恶意》的反转反转再反转出人意料,比起名声更响亮的《嫌疑人X的献身》不遑多让,之前读东野圭吾的小说总觉得是在欣赏精致的小摆设,设计精巧但回味不足,读完这本之后,却着实在夜深人静想起来时,深深打了个冷战。

《我的名字叫红》的手法很奇特,初读很新鲜,但是整本读下来感觉自己并不是很适应这种略显...絮叨的写法,对背景历史知识的欠缺也导致读起来没有太大的感觉。

1-4 名著——《鼠疫》、《五号屠场》

嗯,这两本书不知道怎么归类,就算名著吧。

当年SARS时上海不是重灾区,若是也被隔离封锁过,读《鼠疫》应当是别有一番滋味的。缺少体验与通感,读书里长篇的记录描写就略显得枯燥。

读《五号屠场》时可能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迷失在时空跳跃中,没有抓住重点,于是三两下就被绕晕了。

1-5 《尾文字鱼》

这货比较奇特,其实算是漫画,也算是讲故事吧,就给它单独安个家。这本书一篇篇独立却又有连续性,仿佛在看连续剧,也被人称为心灵鱼汤,放一张大家感受一下。


《尾文字鱼》

二、看看这个世界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人文社科28本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胡适

今年读的大部分书,还是人文社科类的,读得越多,越发现有许多值得探索的东西。“知识的岛屿越大,未知的海岸线越长。”因为知识最终都会相通,所以每拓展一分,得到的快乐都会成倍增长。

2-1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自私的基因》、《众病之王·癌症传》、《癌症·真相》、《读库1705》、《上帝掷骰子吗》

回首过去,很多人都会认为法老时代的结束以及“上帝已死”的概念都是社会的进步。或许,人文主义的崩塌也是好事。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未来简史》

原来世界上不止我们这一种“人类”,我们只是从“黑暗丛林”中胜出,然后占领了世界,成为了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智神”。然而相比那些在平原上奔跑迁徙,每天只需要为生计劳作2-3个小时的原始人,现代人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更美好?到底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我们?在我们“杀死”了上帝之后,如何去面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我们真的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还是只是装载基因,帮助他们实现不朽的“运载机器”?“进化论”对于相信它的人来说,似乎是个简单到不言自明的理论,但是细细研究起来,却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这个理论的适用性比我想象的远为广泛。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疾病,解开一个又一个自然的法则,人们对他们理解和认识地越深刻,就越能控制自己的命运。然而我们终究还没能战胜癌症,还猜不透是不是真的有大一统的理论来描述这个世界的规律。而挑战似乎已经不仅仅来自于自然世界,人类还在不断进化,我们创造出来的机器和人工智能是不是会成为最终替代我们的下一代主宰?埃隆·马斯克有此担心,所以他创立了Neuralink试图联合“人类巨灵”来对抗超级智能,你觉得人类的未来会是怎样呢?

有时候想想这些问题,虽然也许并不能帮你多挣个茶叶蛋,但是感觉自己在与整个宇宙对话,很能消除一些小小的烦恼。

2-2 历史传记,国与家,人与人——《中国人的日常》、《饥饿的盛世》、《历史在你我身边》、《历史深处的忧虑》、《万神殿堂》、《上瘾五百年:烟、酒、咖啡和鸦片的历史》、《人类群星闪耀时》、《发现的乐趣》

读历史和传记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特别是你把它们纵横交错连起来看的时候。渐渐地你会形成一些知识的框架,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比如人性几乎是不变的,千百年来我们一直重复着过去的故事,而从众的心理让人难以超越时代的限制。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能跳出桎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就犹如闪耀的星辰,甚至可以为人类照出前路。

另一点感悟是,大时代,特别是跌宕起伏的大时代真的不是普通人的福音,兴亡皆是百姓苦,哪怕是富贵人家(没有小姐..哎呀好冷的梗)一样风雨飘摇,“不折腾”真的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而美国建国先贤们真的算是特立独行的“统治者”。之前读过林达的《如彗星划过夜空》,这次又读了两本,印象更加深刻。大家都挺烦美国对外输出价值观这件事,我现在的理解是这套价值观很好,但其它国家没法学,真的是各种机缘巧合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国家,历史真的很神奇。

2-3 钱钱钱——《当音乐停止之后》、《千年金融史》、《读懂银行股》、《您厉害,您赚得多》

当音乐停止,一切会变得复杂。
但是音乐仍在演奏,你必须起身跳舞。
我们仍在跳舞。
——《当音乐停止以后》

去年读了好多投资方面的书,今年就懈怠了,不过目前看来去年的书没有白读,今年的投资还算顺利,有些道理一遍就能理解和认可,不能与你的精神产生共鸣的话读再多次也用处不大。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纸币这种东西,大家相信它值钱它就有价值,不然擦屁股都嫌太硬。所以对于一切背后没有实体支撑的货币(嗯,我不是针对比特币),我觉得都要给他的价值打个问号,他们使用的技术可能是有价值的,他们在特殊场景下的交易属性是有价值的,但是绝不可能支撑他们几百倍的增值。

也有人说金融就是个骗人的陷阱,我觉得也不必这么极端。所谓国家、宗教不也是一场集体幻觉,但是人类就是依靠这些幻觉超越了协作的极限,可以说这些幻觉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基础,要打破或者放弃他们,只有等我们的社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向上也可能是向下的——如果真的有,但愿是向上的,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向往《Mad Max》那样的废土世界吧。

至于它带来的泡沫甚至是骗局?最好的办法就是看到违背常识的局,不管多么诱人都不要参与它,你又不是花街民工身不由己,只要不被自己的欲望驱动,没有人会拿着枪逼你起身跳舞,不是么?

2-4 归纳?演绎?——《黑天鹅》、《反脆弱》、《经验的疆界》

当我们使用归纳法来理解这个世界,就难免遇到黑天鹅,但是纯粹的演绎推理也许是一种奢望,因为演绎的起点,那些前提条件依然需要观察来归纳。所以我们能掌握的真理总是相对的,经验的疆界越广,真理也相对更“真”一些。

所以时刻保持敬畏心,对所有宣称100%绝对正确的人或事敬而远之。我们躲不开黑天鹅,但是让自己具有反脆弱性,能够帮我们在这个可怕的世界里过得更长久一些。

关于《经验的疆界》是写过一篇(也是今年唯一一篇...捂脸)读书笔记。参见《经验的疆界》读书笔记

2-5 韩松落和他的影音世界——《老灵魂》、《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说情话》、《为了报仇看电影》

那时候的我们,像随时会因风起舞的芦苇,而电影、音乐、文字、爱情,都可以是一阵驱动的风。
——《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说情话》

认识韩松落是BZ总在朋友圈分享了《老灵魂》,觉得书名很有趣而他的名字很好听。然而因为微信读书的书库里开始只有说情话和看电影,所以反而是最后才读到这一本。

上一本细细读过的的电影影评书籍,应该是毛尖的电影笔记。孰优孰劣不论,韩松落的涉猎一定是更广的。一篇篇的片段字数不多,但是就靠着只言片语勾勒出一个个丰满的形象,还有他自己的体悟,十分见功力。

其实怀念那些电影,那些歌,那些人,更多地是在怀念那个时代或者说那个时代的自己。如果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人再写一本《老灵魂》,里面会有谁呢?周杰伦,孙燕姿,SHE,五月天...我们怀念他们的歌,怀念在他们歌声的背景里,我们借了谁的半块橡皮、和谁一起分享一张CD又或者是和谁谁谁在球场上一起挥汗如雨。

2-6 知乎还是...X乎?——《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茶掌柜带你入门:年轻人的第一杯茶》、《幸福课》

这几本书都来自知乎的知名答主或是知乎·盐系列的作品。

有人说知乎已经泡沫化了,从一个知识问答的网站变成了各路人马装X的舞台,还出现了“上知乎,和世界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这样的口号。其实我很少逛知乎,偶尔有些问题去知乎上找答案,也能找到不少靠谱的内容,读过的几本盐系列也都算言之有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装X,口诛笔伐大可不必。

三、其他阅读平台

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大量的阅读时间放在了雪球上,年底的时候又买了财新的一年付费阅读,把碎片时间基本填满了。雪球要多关注一些有质量的人,然后自然就能顺腾摸瓜找到一批有质量的人;财新就这两个月的体验来看,一些信息的新鲜度和分析深度都值得赞许。

其它当下很火的比如今日头条之类的APP没有尝试,都说现在互联网已经从“搜”时代进入了“刷”时代,但是对于让机器算法决定我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这件事,我还是心存疑虑。为了不让我能接触到的信息因为自我强化变成一个封闭的孤岛,还是多自己动动手动动脑吧。

四、明年读啥

小说读起来比较随意,目前有计划的是明年把毛姆的长篇代表作读一读、再试试加缪的《局外人》和冯内古特的其他代表作比如《囚鸟》或是新书《欢迎来到猴子馆》。另外“世纪三部曲”后两部,《世界的凛冬》和《永恒的边缘》也想读掉。其他就随缘吧,屯了好多小说可以慢慢消化。

社科类图书里,有计划的是把林达的其它几本书都读完,现在在读《总统是靠不住的》,12月借了《价值起源》、《盲眼钟表匠》作为18年开年的食粮,还有《第三种猩猩》也在计划中。历史方面想拿《耶路撒冷三千年》作为开端,看看伊斯兰世界。读库2018还是订了,虽然16和17年的还没有读完,不过本来也是随手翻的,也不用太挂心。

读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能帮人瘦削欲望丰满灵魂,2018让我们继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