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有爱的温情 ——重温春晚金曲《时间都去哪了》
2014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了》将“大萌子”30年父女照展现给亿万电视观众,打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心。“大萌子”、父女照、《时间都去哪了》,在神州大地走红。时间已去了近十年,这支曲在我心深处反复回荡,酿造出了浓郁的情感醇浆,醇香从心田禁不住流到了笔尖。
父女照年复一年积攒,父女情日复一日沉淀,触及人们心中的柔软,充溢社会伦理的温馨。人们情动流泪,为尚未忘怀的家庭依恋;社会骚动热捧,为久已不显的文化传统。
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驱车猛追人类文明先锋,巨轮飞驰,景色急变,难免令人有些眼花缭乱,生出一点头晕目眩,看不清去路,也分不清来路。然而,沉心定神后,仔细回寻,会发现车辙上的民族传统历历在目。人们这才有所悟:方向是人类共同前进的方向,路却是民族独自行走的路。
“有爱”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信仰,如何“有爱”,各民族有各自的表达、实现方式。自尊自爱,爱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人先爱己,爱他人先爱亲人,爱国家先爱小家,是中华民族特色的“有爱”。
然而,中华民族追求“有爱”的传统方式,在今日常遭诟病,先己后人被斥为自私,先小后大被斥为狭隘。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大爱博爱受追捧、被推崇。从表面上看,大爱博爱与小爱狭爱截然相反;往深层探究,两者却是实质相同,核心都是爱。人心中有爱,才能爱自己,也才能爱他人;文化中有爱,才有小家之爱,也才有大家之爱。真懂得自爱,绝不会排斥他爱;真实的大爱,一定包含着小爱。将大爱与小爱割裂,将爱公与爱私对立,违背了追爱的真谛,舍本逐末,既可能结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恶果,也可能生成“存天理,灭人欲”的荒谬文化。
中华民族追赶世界前进的步伐,必定要革故鼎新,革的故是阻碍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腐朽思想,而不是民族文化已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鼎的新是能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先进思想,而不是会束缚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新奇形式。
重形式轻内容,热衷表面文章,厌弃实质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要革除的故。敬老爱老的孝道,被民族文化中的痼习逼迫成礼节繁复、排场铺张、虚情假意的丑陋表演。典型的是:老人生前,儿孙不闻不问,甚至百般虐待;老人死后,儿孙却大操大办,好像悲痛欲绝。
“大萌子”家打动人心、感动社会的绝不是30年来一张张父女照,而是照片背后沉淀30年的父女爱。有爱才有温暖的家;有爱才使萌爸冲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习俗,毅然做家庭“主夫”,支撑着温暖的家;充满温暖爱的家才能催人泪下。
“大萌子”家人间互敬互爱的情感是他们家庭的,也是中国社会的,更应是全人类共有的。与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一样,“爱”在于实质的有,而不在于形式的漂亮。
“大萌子”热给我们一个启示:盯准人类共同前进的方向,坚定走民族自己前行的路。